发布日期:2014-1-17 作者:hzwh
第三章. 把山场整住
绿色是黄山的生态底色,林业是黄山的优势产业。作为安徽省最重要的林业大市,黄山市有林地面积1023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3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7.4%,森林生态效益总额达58.265亿元,均居全省首位;全市林区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0%,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3.1%,具有“面积大、资源丰、物种多、生态好”的特点。新安江流域在黄山市境内面积达5545平方公里,占流域总面积的47.5%(占黄山市国土面积的53.6%),尚且整个流域区的绝大部分均为山区,其林地面积及林区人口都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因此,致力于林业建设发展林业,把黄山市境内新安江流域的山场治住治好,对于推动新安江流域的生态保护、综合治理与开发建设意义重大!
一. 推动林业改革 促进林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黄山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本着以改革促发展的基本思路,率先启动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森林经营,加快林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林业产业,着力提升森林质量效益,促进黄山市林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链接 水源涵养林 是指以调节、改善、水源流量和水质的一种防护林。也称水源林。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可饮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主要分布在河川上游的水源地区,对于调节径流,防止水、旱灾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森林固碳能力 森林固碳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根据科学研究和国际上通用测算标准,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的二氧化碳,释放1.62吨的氧气。目前,全市林分年均生长量202.38万立方米,每年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370万吨(202.38万立方米×1.83吨/立方米),释放氧气327万吨(202.38万立方米×1.62吨/立方米)。
2007年4月,黄山市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 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盘活林业资源的关键性举措来抓,坚持“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率先在全省全面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林改目标,坚持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规范操作、服务保障 “四个到位”,强力推进集体林权主体改革;突出“四个重点” ——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建设、加快林业产业化经营步伐、积极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改革、积极创新林业管理和服务体制,全面加快集体林权配套改革。全市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并通过省级验收,共勘界确权1083.1万亩,占集体林地面积的98.9%,其中到户经营面积896.8万亩,到户率达85.7%;发放林权证37.3万本,发证率达100%。通过明晰产权,确立了林农山林经营的主体地位。
同时,黄山市还积极探索配套改革:一是加快林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市本级和三区四县建立林业综合服务中心(要素市场),集林业信息发布、政策技术咨询、木材运输办证、行政审批、林权变更登记、林权抵押登记、森林资源评估、林权交易、中介服务为一体,并实现全市联网,方便了群众办事,提升了行政服务效能。发展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全市组建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07个,入社农户4246户,经营面积21.1万亩,提升了林业组织化程度。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服务。全市共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101宗,涉及森林面积8.99万亩,森林资源资产1.01亿元。二是推进林业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祁门县、黄山区先后列入国家林业局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其中黄山区所有林业行政案件均由新组建的林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统一受理查处,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的问题。三是探索林木采伐管理改革。自主开发林木采伐管理系统在全市推广使用,实现网上审批、网上监控。对木材采伐指标分配实行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推进黄山区的全国第一批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进一步改进采伐管理方式,简化采伐审批程序,切实保障林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四是拓展林业投融资渠道。全市共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24笔,抵押面积15.31万亩,贷款1.94亿元。发生林权流转5240宗、面积173.89万亩,占全市集体林面积的15.88%,合计流转金额4.72亿元。五是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按照“分类、分制、分流”的思路,在黄山区开展国有林场改革试点,调整了经营管理机制。
由于坚持政策透明、操作规范、推动有力,集体林权主体改革进展顺利,目前,全市集体林权主体改革已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初步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预期目标。
在推动林业改革的同时,黄山市还扎实推进造林绿化。
首先实施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
实行林业分类经营,是按照现代森林经营思想,将森林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按各自的特点和自然规律经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解决社会对森林的公益性需求和经济需求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黄山市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范围的440.3万亩重点公益林主要位于新安江源头及干流两岸、世界遗产地周围、自然保护区及生态脆弱地带,是构筑黄山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生态大市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工作重点是稳定和完善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建立国家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统,加强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工作,做好管护资金的发放和公共管护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稳步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25.92万亩,封山育林58.29万亩,义务植树1418.7万株,建成绿色长廊428.65公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完成工程造林18.455万亩,特别是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实施90.31万亩(退耕地35.5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0.3万亩,封山育林24.5万亩),完成投资6亿元。黄山市于2002年纳入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并启动实施。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90.31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35.51万亩,荒山荒地造林30.3万亩,封山育林24.5万亩,兑现农户资金6亿元,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任务;全市共涉及2449个自然村、18万多农户,50多万农民受益。
链接 黄山市退耕还林工程 黄山市迄今为止涉及农户最广、国家投资最多、政策性最强、工序最复杂、规模最庞大、群众参与度最高、农户得实惠最多的林业重点建设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建设工程,也是一项顺民意、得民心的德政工程。试行办法为:8年定为一个周期,制定补偿标准是:第一年(粮补300斤稻谷/亩)—第二年以后(钱补每亩210元补偿金加20元人工管护费);第二轮延期续补标准(钱补每亩105元补偿金加20元人工管护费)。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国家又延长一个周期,即还生态林延长8年,还经济林延长5年,共计补助资金5.6亿元,其中兑现农民3.3亿元,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资金2.3亿元。
链接 森林涵养水源总量 目前,按照我国现行每公顷森林蓄水2821吨的标准测算,我市森林涵养水源为19.66亿吨(69.69万公顷×2821吨/公顷,即1045万亩×188吨/亩)。
另外长防林工程累计实施33.58万亩(人工造林8.05万亩,封山育林25.53万亩),山区生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据报表统计,全市森林资源稳中有升,有林地面积达到1050万亩,比“十五”末增加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7.70%,比“十五”末增加0.3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达3689万立方米,比“十五”末增加316万立方米。
2011年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9.82万亩,占计划任务8.4万亩的117%;完成封山育林540.83万亩,其中新封山育林12.52万亩(退耕还林封山育林5.2万亩,长防林封山育林0.2万亩, 一般封山育林7.12万亩), 占计划任务的100%;完成森林抚育20.456万亩, 占计划任务20.4万亩的100.2%;完成绿色长廊建设173.4公里,占计划任务70公里的247%;完成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35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0%;完成义务植树281万株,占计划任务的104.8%。
其次组织实施了世行贷款林业项目:1991年以来,我市先后组织实施了五期世行贷款林业项目,项目总规模6万8千多公顷,总投资近2.9亿元,其中世行信贷1.5亿元。目前一至四期已竣工完成,五期项目于2011年启动实施,已完成投资2亿元。通过项目的实施,为我市培育了大批森林资源,使我市森林覆盖率增加了7个百分点,同时为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效益,而且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林业技术人才,促进了林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加速了我市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全市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多次受到省林业厅、国家世行中心和世行专家的好评。
再次,争取实施了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建设项目:新世纪以来,为了保护国家重要的旅游资源——黄山松林及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使优美的森林景观免被彻底破坏,保护黄山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黄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黄山市松材线虫病预防体系工程后,又组织编制了《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建设项目》,并于2008年由国家发改委立项,省发改委批复了初步设计,2009年下半年正式投资实施。
链接 松材线虫病 是危害松属(Pinus)等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病原线虫通过媒介昆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Hope)补充营养时从伤口进入木质部,寄生在树脂道中,大量繁殖后遍及全株,造成导管阻塞、植株失水、蒸腾作用降低、树脂分泌急剧减少和停止。针叶陆续变为红褐色萎蔫,最后整株枯死。通常感病后40多天即可造成松树枯死,3-5年即可摧毁成片松树。
黄山松材线虫病三道防线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为9584.50万元(在黄山市投资约6175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752 万元,地方配套3832.50万元,项目建设期5年。项目建设的目标在于建立较为完备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控灾减灾和科技支撑的松材线虫病预防控制体系。
为此设立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黄山市外围。采取封锁、小面积皆伐疫木、常年清理病死木等综合除治方法,对疫木实行严格除害、有序流动、安全利用,控制现有疫点,减少发生面积。第一道防线对疫木实行严格除害、控制现有疫点,阻止人为传播疫病。第二道防线:黄山市周边。严格实施综合有效的监测技术和检疫措施,阻截疫情人为传播;一旦发现疫情,尽快果断处置。第二道防线加强检疫工作,监测疫情,阻截疫情进一步向黄山风景区靠近。第三道防线:黄山风景区周边。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备的监测、检疫体系。采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及时准确掌握疫情;采取更加严格的检疫措施,禁止所有外来松木及制品等进入黄山;一旦发现疫情,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扑灭,确保核心保护区(黄山风景区)的安全。第三道防线果断处置可能发生的松材线虫病疫情,做到及时发现和彻底扑灭,确保核心保护区黄山风景区的安全。其中黄山风景区为核心保护区:在加强监测检疫工作的同时,对名松实施特殊保护;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以果断处置可能发生的松材线虫病疫情,做到及时发现和彻底扑灭。
建设内容为:1、监测预警体系 建设省市级监测检疫中心3个,县级监测检疫站22个,完善固定监测点143个;普查1年1次,重点区域1年2次。2、检疫御灾体系 建立检疫检查中心,调整建设检疫检查站13个、改扩建37个,在黄山市建立监测检疫中心、监控系统,强化检疫和疫情封锁。3、控灾减灾体系 ⑴ 建设2个综合除害处理场; ⑵控制现有疫情 ; ⑶ 控制松褐天牛密度; ⑷ 清除濒、枯死松树 ; ⑸ 对生物控制带未成林抚育及松幼树幼苗清理; ⑹ 名松保护; ⑺ 应急防控,一旦出现疫情,立即作出应急响应。4、科技支撑体系 积极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防控技术,重点解决疫情监测、检疫检验、控制媒介、疫木除害处理、疫情数据管理、系统管理模式等项问题。
二. 提升绿色质量 建设康乐家园
(一). “掀起六绿行动” ——“还绿”、“保绿”、“强绿”、“存绿”、“驻绿”和“增绿”
中共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同志指出,绿色发展事关黄山发展大局、事关黄山长远大计,是我们的特色所在、优势所在,要大力实施“还绿”、“保绿”、“强绿”、“存绿”、“驻绿”和“增绿”六大行动,为建设山清水秀、景美路畅、怡人怡情、宜游宜居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市长宋国权同志也指出,良好的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希望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投身到绿色质量提升行动的重大部署中,绿化美化黄山大地,提升绿色质量,共建绿色家园,力争在建设现代国际旅游城市的同时,将黄山建成生态文明展示区。
全市共规划1162个绿化质量提升点,总投资10.7亿元,折合面积141210亩:其中52个景区景点(含20重要节点)提升点140个,面积11501亩;百佳摄影点提升点90个,面积7350亩;百村千幢和新农村建设提升点152个,面积20840亩;交通(旅游)干道两侧山场及其它提升点655个,面积90737亩;城镇绿化提升点125个,面积10782亩。
(二). 实施绿色质量提升工程。
为了巩固扩大黄山生态优势,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展示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乡镇、生态文明村、生态文明社区建设工程,城镇、村庄全面实现道路绿化、四旁绿化,营造公共绿地和小块林地、环城林带、村片林等。实行乔、灌、草的立体配置,增加城镇绿地的视觉效果和生态效果,形成城郊森林、城边林带、城中绿岛的有机结合,建立以森林为主体、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区森林生态系统。2010年8月,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市组织实施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并编制了《总体规划》,制定了《实施意见》。从2011年开始,用5年左右的时间,围绕五大重点(52个景区景点、百佳摄影点、百村千幢和新农村建设、交通旅游干线两侧山场及其他、城镇绿化),对全市7个区县92个乡镇、371个行政村、145万亩范围内的1162个点全面进行绿色质量提升(其中52个景区景点【含20重要节点】提升点140个,面积11501亩;百佳摄影点提升点90个,面积7350亩;百村千幢和新农村建设提升点152个,面积20840亩;交通【旅游】干道两侧山场及其它提升点655个,面积90737亩;城镇绿化提升点125个,面积10782亩),总投资20.5亿元。通过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由77.4%提高到79.76%;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由每亩3.58立方米提高到4.18立方米;经济林面积比重由10.9%提高到13.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46.96%提高到48.46%;林业综合产值由68.6亿元提高到200亿元。通过5年建设,使全市景区景点、重要节点、百家摄影点、百村千幢和新农村建设及周围绿化水平大幅提高,交通沿线森林景观明显改善,沿线林业基地、苗木盆景园、竹园、果园、茶园等园区建设更具特色更具活力,城镇绿化纵深推进,“一路山水一路景”的交通旅游环境更加彰显,以期实现“绿色质量高起来、山区经济活起来、农民生活富起来”的三大目标,从而为建设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链接 森林生态效益测算 采用替代成本法测算,森林固碳效益和释放氧气,用相当于采用化工方法生产氧气和同化二氧化碳所需投资及运行成本替代;森林涵养水源用建造相同蓄水量的水库所需投资及运行成本替代。(1)固碳效益:根据我省固碳效益900.6149元/吨的标准计算,我市森林固碳效益货币总值为33.323亿元(370万吨×900.6149元/吨)。(2)释氧效益:对照广东省359.9895元/吨的氧气生产平均成本测算(我省目前尚未有相关数据),我市森林释放氧气效益货币总值11.772亿元(327万吨×359.9895元/吨)。(3)蓄水效益:按建造相同蓄水量的水库所需成本推算(1990年不变价为0.67元/吨),我市森林涵养水源效益货币总值为13.17亿元(19.66亿吨×0.67元/吨)。
2011首战之年,绿色质量提升行动迅速,推进力度大,积极抓好延伸拓展,成效明显。全市共完成532个绿色质量提升点建设任务,占任务437个提升点的121%,完成面积5.5万亩,占任务4.6万亩的119.5%;完成投资5.35亿,占年度计划投资3.6亿元的148.6%。正在开展造林绿化大会战,全面掀起造林绿化会战的高潮,基本完成2012年度的提升点单体设计,已开工建设187个点、占计划任务360个的52%;完成2012年度造林整地5.2万亩、占10万亩造林整地任务的52%。绿化苗木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苗木基地各1万亩,完成投资3150万元;建成百亩以上大片基地36个。树木认建认养和绿化单位(小区) 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全市239个单位,认建认养树木绿地215处,约1.9万亩,100万余株。全市创建园林式绿化单位(小区)94个,其中市中心城区创建园林式绿化单位(小区)30个,提升了城镇单位(小区)绿化质量,改善了人居环境。开展了生态村创建工作,已申报48个预选生态村。
链接 新安江两岸苗木基地建设 根据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的要求,做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项目新安江两岸高效苗木基地的规划,在新安江两岸建设8个苗木基地,由市直(责任单位为市林业局及区县(责任单位为各区县政府)分别建设一个基地,打造新安江绿色景观,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
2012年,黄山市绿色质量提升工作又有了新的安排:
(一)扎实推进绿色质量提升行动。全市完成绿色质量提升点360个、面积45812亩、6亿元的建设任务,全力打造一批精品亮点。大力推行树木绿地认建认养活动,力争2012年全市参加认建认养的单位达150个,认建认养绿地300处、5000亩、树木20万棵。市中心城区创建60个园林式绿化单位(小区),各区县、黄山风景区、黄山经济开发区园林式绿化单位(小区)创建达标率达到70%以上。
(二)大力发展绿化苗木基地。建设百亩以上绿化苗木基地100个、林下经济示范点100个,新发展绿化苗木基地1万亩,改造提升绿化苗木基地1万亩。精心打造规模大、机制活、效益好的市级绿化苗木示范基地20个。
(三)认真开展优质生态村创建工作。结合全市100个亮点建设,按照《黄山市优质生态村评选标准》,大力开展村庄绿化,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全市首批优质生态村30个。
(四)全力完成新安江延伸段130万平方米绿化任务。加快花山寻趣节点的百亩苗圃建设,精心打造田园归乐节点以经果林为主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对绿化效果不够完善的项目,搞好补缺补差和提升。
(五)全面完成营造林任务。完成植树造林10万亩、绿色长廊建设50公里、新封山育林12.4万亩,森林抚育12.7万亩,生物防火林带建设131公里,义务植树350万株。狠抓林种树种结构调整,新发展以油茶、毛竹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4.9万亩,建设林下经济示范点100个。
3. 实施林业规划 搞好山场治理
为了把山场有效地治住,新安江流域占国土总面积大头的黄山市围绕着“十二五”期间林业发展,已经确立了明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和支持林业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森林质量提升和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林业保障服务水平,坚持依法治林和科技兴林,努力构建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产业体系和林业支持保护体系,加快实现林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全市资源增长、农民增收、林区和谐、生态良好,为建设黄山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的发展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制度、林业金融支撑制度、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权流转制度和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促进我市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提供生态保障,为实现生态大市建设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黄山奠定基础。
链接 全国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 森林保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业务,中央安排了财政森林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工作,在2009年江西、湖南、福建三省试点的基础上,2010年增加了浙江、辽宁、云南三省,中央财政对公益林保险保费补贴比例由30%提高到50%,并要求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的保费,其中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的保费。在中央补贴政策的带动下,全国共有15个省与当地保险部门共同推开了森林保险工作,保险面积2.7亿亩,保额1141.7亿元,保费1.8亿元,其中政策性补贴1.2亿元,增长了16倍,全国平均每亩保险额421元,保险费率1.6%。中国保监会在相关调研报告中建议,中央财政对公益林和商品林补贴的比例分别提高到60%和40%以上,其余由省财政补贴,县财政和林农尽量少出钱或者不出钱;建立中央财政支持的森林巨灾风险基金,实行专业管理、盈余滚存、定向使用;适当提高森林保险费率水平,将公益林火灾保险费率提高到3‰,商品林综合保险费率提高到6‰。
到2015年,主要发展指标有:
——林地面积稳定在1215万亩左右,有林地面积达到 11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8%,并逐渐保持稳定。
——建立国家重点公益林440.3万亩,省级公益林90.8万亩,四大林业基地700万亩。
——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200万立方米。
——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
——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4.5平方米。
“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涵括了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林业基础建设五大块面:
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方面,重点抓好实施绿色质量提升工程、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世行贷款和中德合作林业项目、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工程、“三线一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林木种苗工程的建设。
链接负氧离子 空气是由无数分子组成,由于自然界的宇宙射线、紫外线、土壤和空气放射线的影响,有些空气分子就释放出电 子,在通常的大气压下,被释放出的电子很快又和空气中的中性分子结合,而成为负离子,或称为阴离子。空气分子在高压或强射线的作用下被电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大部分被氧气所获得,因而,常常把空气负离子统称为“负氧离子”。 黄山风景区空气负氧离子浓度瞬值最高峰值每立方厘米达267100个,高出我国空气负氧离子保健浓度评价标准最高等级(6级)的127倍,高出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空气清新”标准达267倍。
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方面, 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以四大林业基地建设、木竹加工业、森林食品加工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业、森林旅游业等为主导产业,逐步构筑“十二五”时期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主体骨架。大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进一步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完善资源节约管理体系,创新资源节约机制,建立节约型林业产业体系。不断延伸林业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体系,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努力提高林业产业附加值。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方面,赋予林业经营者林木处置权;依法保护林农权益。;建立全市林权抵押担保体系;建立全市林业融资体系;逐步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林业支持保护体系。林业改革重点放在建立市县两级林权管理中心,承担林权初始登记、林权流转交易、林权信息发布、森林资源评估、林权抵押贷款和林权登记管理等职能;建立全市林权抵押担保体系(成立黄山市林权抵押担保公司);逐步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加大林业融资力度。
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方面,资源林政管理坚持木材凭证限额采伐制度,加强木材采伐源头管理,加快市、县两级森林资源监控网络建设;森林防火进一步深化完善以抓基层、抓基础、抓落实为中心,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相结合的森林防火综合治理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检查和防治 积极开展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森林公安进一步加强森林公安机关的规范化建设。
在林业基础建设方面,继续深化国有场圃改革,探索建立与生态文明建设、林业产业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国有场圃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后备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加强乡镇林业站、森林公安派出所、木竹检查站、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基础设施建设,巩固乡镇林业站标准化建设成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基层林业站所队伍素质;重点抓好1个林木良种繁育中心、4个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和3个采种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林业信息化加快林业现代化信息系统建设,筹建林业网络信息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