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四千工程”实践课程有感——“杭州经验”对黄山发展的借鉴意义

发布日期:2022-4-2 作者:市委党校第65期县干班 周宣华 来源: 教务处

 



金秋十月,市委党校陆续以案例教学的形式,为65期县干班的学员们上了4堂“四千工程”实践课程,本人结合课程内容和工作实际,就杭州发展对我们黄山建设“五个之城”谈几点想法。

第一,应以更宽的视野破解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思路决定出路。黄山市与杭州市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经济依存性和互补性很强。但在发展水平上,我们与杭州市的差距是全方面的,如果说经济指标、城市环境等显性的东西让我们感觉到直观上的差距,那么,思想认识上的差距是内在的,也是最根本的。学习杭州的经验,首先就要学习他们敢于创新、超前大胆的思维模式。杭州都市圈的城市发展条件确实比我们好,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利用优势,把握资源。比如,杭州、绍兴等地二产、三产十分发达,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城市,但他们农业发展层级很高,很多改革都走在全国前列。我们人大曾赴绍兴学习农村土地改革工作,绍兴的闲置农房盘活经验得到中央的肯定,根本就在于他们这项工作起步早,敢闯敢试,走出了农业发展新路子。相比之下,我们思想解放的程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必须要更新观念,克服在加快发展问题上的思想桎梏,多在主观上找差距,在困境中找出路,真正在思想观念上等高对接。

第二,应以更实的举措破解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杭州的快速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结构调整快、转型升级行动早。2020年,杭州三次产业比例2.0:29.9:68.1,数字经济占GDP的比重为26.6%。这种金字塔式的产业结构为杭州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就目前来说,我们要奋力崛起赶超,首要任务是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五个之城”、建设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决策部署,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质量。要强化园区作为经济发展主战场意识,特别是市高新区要充分发挥高新的特点和优势,主动学习杭州在园区规划、产业培育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要加快双招双引力度,坚持存量扩张与增量引进并举,培育现有优势产业与加强招商引资双向发力,既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扶持力度,又要立足现有,放眼前沿,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大、项目带动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

第三,应以更新的理念破解资源利用上的差距。黄山和杭州同处长三角旅游圈,山水相连,在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发展重点等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比如,旅游资源都很丰富(5A级景区两市均3个,4A级景区黄山20个,杭州32个),都属于山水资源型旅游目的地。但无论是旅游接待量,还是旅游总收入,我们跟杭州的差距都很大。我们要学习借鉴杭州在特色旅游集镇打造、旅游业态调整等方面的经验做法。当前,要进一步加强旅游资源保护,黄山市历史文化遗存众多,要正确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开发的基础上进行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下大力气解决我市景点与景点之间交通不畅、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围绕旅游产业开发,谋划好全市公路交通建设。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推进我市基础设施、交通枢纽建设,改善我市对外交通状况。要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切实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产业全要素、健全功能,确保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

第四,应以更高的标准破解协同发展上的差距。无论是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还是融入杭州都市圈,不仅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也要落实到民主法治建设进程中。我感到,我们作为地方人大,被授予地方立法权以来,我们需要积极学习杭州都市圈先进立法经验,加强立法协同。会同杭州等地市,对本地立法规划进行回头看,进行一次全面对接和“体检”,努力确保我们立的每一部法律都能促进区域融合发展。要加大联合调研力度和密度,比如,黄山和杭州共饮一江水,在保护新安江上有共同的诉求和期望,尤其是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更应该要联合杭州市人大共同开展生态环境,特别是新安江流域保护执法检查或监督调研,共同解决生态保护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努力提升生态建设水平。要组织两地代表多层次、多领域交流互动,开展专题视察调研,互学互鉴互通,助推各地市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