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关于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3-25 作者: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 方志坚 来源: 教务处

 



一、背景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中央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大势,立足我国国情农情,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在信息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基础上,信息化进入全面渗透、跨界融合、加速创新、引领发展的新阶段,并将深刻改变人类。目前,网络已成为农民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学习种植技术等方面的工具,数字技术的应用逐步在乡村治理、政务服务、基础教育、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推进,逐步形成数字化的乡村治理、服务方式。

二、存在问题

1.数字基础设施很薄弱,互联网基础设施需要加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需要互相促进才能助力数字经济的发展。

2.数字应用在农村还比较少的,比如现在的农村电商,移动社交等还主要在一些试点地区实行,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需要扩大应用。

3.数字和农村显得格格不入,并不能融合,造成数字和农村是两块不相干的内容一样,需要深入融合。

4.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农村数字化是有了,但是没有懂数字管理的,也是不行的,需要加大数字乡村复合人才的培养,推动数字乡村发展。

三、建议

(一)整合力量“筑基”,打造融合发展之乡村。一是覆盖与质量同步建好网络。实现行政村光纤网络和4G信号全覆盖,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达到100%,满足农业用网需求;大力实施提速降费、补偿试点等工作,降低农村上网成本;建成5G基站,在农旅休商产业聚集区等重点区域优先落地 5G信号。二是硬件与软件协同促进转型。加快推动农村地区 水利、公路、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覆盖行政村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推动线上线下为农解难题。构建农业农村大数据资源池,依托“数字黄山”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体系,加强涉农政务信息资源“聚通用”。

(二)做强经济“引流”,打造产业兴旺之乡村。一是“以点带面”建设数字化农业。建设“生态农产品”大数据平台,涵盖农业生产、农业管理、农业市场、农业物流等各个方面,实现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发展生态农业、智慧农业。二是“同心协力”加快农村电商发展。依托本地电商平台,“在村头”建立基层电商服务站点,覆盖所有行政村,真正实现农产品“买卖在村头”。鼓励发展直播营销等新型电商模式,建设电商直播基地运营中心,打造区域网红产品;培育壮大农村电商队伍,开展电商、直播带货等专业培训,指导农村小微企业、个体户进驻各电商平台开展线上营销,助力农特产品上行。三是“接二连三” 打造乡村新业态。以茶叶、柑桔、泉水鱼等产业为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互联网+现代农业”新业态。依托黄山市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乡村旅游云展馆,通过360度VR全景视频近距离“云游乡村”。促进乡村旅游信息聚合,通过“晒旅游精品”、“晒文创产品”、“最美乡村”等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开展宣传,提升旅游资源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收入。

(三)围绕民生“提质”,打造治理有效之乡村。一是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覆盖。建设覆盖所有行政村的智慧党建平台, 开展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建立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评价体系,收集并解决农民问题。通过农村“平安家园”系统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探索“枫桥经验”实践,依托“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实现群众矛盾纠纷“只跑一地、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调处、一张网化解”目标。二是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共享。建立“智慧教育”教学资源库平台,推进农村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实行医院诊疗“一码通”,依托微信公众号和APP面向居民提供线上医疗、移动家庭医生签约和电子处方等服务。三是构建全时在线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由政府管理人员、基本公务员、返乡大学生、电商创业人员等组成的基层数字乡村常态化服务队伍,搭建智能服务管理平台,对农户科技需求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与党校、职校、电大等合作,开设“数字乡村”专业,开展信息化教育培训。设立农村科技服务专家组,通过网络、电话与现场服务相结合,开展产业技术培训。开设高素质农民教育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班,为农村致富带头人集中“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