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 School Library of Mount Huangsh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
发布日期:2022-3-25 作者: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 吴东霞 来源: 教务处
一、现状
祁门县现有茶园面积16.5万亩,茶园主要分布在阊江、新安江、秋浦河、青弋江四大水系的丘陵地域,其中海拔300-600米的茶园占全县茶园的80%,生态环境优良。悠久的历史给祁门留下了众多的茶遗迹遗存,遗留下来的古茶树、古茶园、古茶楼、古茶亭、茶碑刻、制茶技艺等遗产资源,还有徽州地域文化形成的茶俗、茶歌茶舞、茶礼、茶诗、茶道等无形文化资源等,这是得天独厚的旅游开发优势。本应在深入挖掘和保护历史悠久的茶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弘扬茶文化、做好茶文章”,提高茶文化对茶产业的促进作用,丰富茶文化内涵。然而遗憾的是“祁红茶文化特色游”不够鲜明,“祁红”茶文化线路旅游促销力度也不够。若提到祁门旅游,人们往往先想到的“牯牛降”、“七彩玉谷”等自然风光游,而不是茶文化旅游。没有营造出茶与旅游产品积极互动、特色鲜明的“祁红”茶文化旅游环境。对茶文化的旅游开发还停留在博物馆展示,和茶文化观光园体验等初级阶段。
黄山市首批20个研学旅游示范点中,祁门仅有一个,虽然也是茶文化主题,但与国内其他茶主题博物馆基本大同小异。总体来说,祁门茶文化研学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必须创新。
二、建议:
(一)祁门茶文化旅游视野的创新。
祁门茶文化旅游的创新重点在于,对传统的茶文化给予应有的尊重,给予那些为传统文化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以及那些经过岁月洗礼而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应有的地位。 如通过对“祁红”茶号、茶栈、洋行三者之间的进一步梳理,结合历史上胡元龙、李训典、汪仲英、谢步梯等茶商大家,整合历口、闪里、高塘和塔坊四个地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使旅游者置身于“祁红”的历史人文景观中,产生文化上的“换境移情”,系统展示“祁红”的魅力。
大多数旅游者并不是历史学者、文化学者,也并不都是期望以旅游来“阅读”祁门红茶文化的发展历史。祁门茶文化应该成为祁门文化旅游的发展和继续,因此,在茶文化旅游的构建中,采取保守主义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需要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上多做文章,可以依托特有的“安徽省祁门蛇伤研究所”、“牯牛降”、“梅城十二景”等,开发高品质的茶文化研学旅游线路。
(二)祁门茶文化旅游模式的创新。
本着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精神,体现出三个转变,即:由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的转变,由品种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由重复雷同向地方特色的转变。
首先,地方政府在茶文化旅游中要打破“政府搭台、经贸唱戏、旅游伴舞、文化参与”的理念,不能把茶文化旅游变成茶叶商品交易会。“中国黄山国际旅游节”、“中国黄山茶博会”,以及“祁红企业展示博物馆”、“祁红茶园风光”、“百年祁红加工厂”等都是很好的宣传平台,可以重点打造成茶文化展示+茶文化体验旅游的模式。游客可以通过这些展示内容了解祁门茶文化历史,品尝“祁红”的醇厚清香,甚至还可以通过与茶农、制茶工人的互动体验“祁红”茶文化的趣味。
其次,祁门不仅有“祁红”,还有“祁蛇”、“祁术”、“新安医学”;不仅有茶马古道,也还有众多的老宅、老巷、老桥、祠堂、牌坊、古村落等等,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就需要“祁红”茶文化旅游有所突破,充分整合这些旅游资源,构建“祁门茶文化+ n”的旅游模式,向着以“祁红”为龙头,带动并融合多元化文化旅游的模式发展。这样,既拥有地域特色,又为游客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第三,茶虽然具有保健作用,但并非人人喜爱喝茶。祁门茶文化旅游应通过旅游者在当地的旅游,了解祁门茶文化历史、习俗、中外红茶文化之不同等相关知识。为此,当地政府应加大实施文化创造价值战略。一方面,要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茶文化旅游研究,撰写与“祁红”有关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以及茶艺茶道作品等,深入挖掘“祁红”茶文化历史、典故、传说,收集并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弘扬“祁红”茶文化,为“祁红”注入新内涵;另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茶农把茶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品牌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以文化营销为重点,丰富产品营销的内涵。
(三)“祁红”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创新。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祁红”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当务之急是大力培养一批能够“讲故事”的人,即培养一批茶文化旅游人才。首先以“多样化、个性化和高素质化”为理念,以各种茶事活动为抓手,努力打造一支热爱祁门茶文化的人才队伍。其次,当地政府应围绕茶文化旅游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人才培训机制。一方面通过引进汇聚各路精英,另一方面,通过把优秀骨干送出去培训和充电,并形成长效机制,可以整体提升“祁红”茶文化旅游的生力军。在人才培养方面, 还应鼓励对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人员的支持,促进当地多元文化融合的快速发展。最后,充分利用阳光培训、创业培训等民生工程,举办“祁红”茶文化培训班,进村入户,为茶农普及、提高“祁红”、“祁蛇”、“祁术”等文化历史知识,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形成人人争做文化传承人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