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关于推进黄山市农村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3-25 作者: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 李永胜 来源: 教务处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通过产业联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渗透、机制创新等方式,融入新业态和新模式,发展相关的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二三产业,进而实现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对于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状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全市茶园面积80万亩,2020年茶叶产量4万吨,产值达38.8亿元,产量、产值稳定占比全省三分之一,出口稳定占比全省80%,全国七分之一,被誉为“中国名茶之都”。各类特色产业基地发展到243万亩,山泉流水养鱼产业成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新兴产业,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草鱼价格达到每斤80元,“草鱼”变“金鱼”。

二是绿色产业发展方面。在全省率先构建“七统一”农药集中配送体系,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达80%以上。农药化肥“两减量”、秸秆粪污“两利用”水平保持全省领先,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3%和98.34%,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超过280个,面积达126万亩。

三是农村产业融合方面。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826”行动计划,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2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到56家。拥有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年接待游客3058万人次、收入222亿元。

四是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发放权证30.4万本,颁证率99.98%,摸清了承包地底数,让承包农户吃上了“定心丸”。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681个村开展了农村“三变”改革,全面消除年收入5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薄弱村,2020年底集体经济强村达89个。

五是农业发展基础方面。全面完成46.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5万亩,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10万亩。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主要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3%,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5%,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6.3%。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不足,我市属于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紧张,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山区机械化推广应用不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数字技术与农业融合不深,大宗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仍然较大,粮食生产基础薄弱,自给能力亟需提升。

二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任务繁重,农业精深加工滞后,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经营主体大而不强,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的功能互补和深度融合还有待挖掘,农业科技、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附加功能需要进一步开发、拓展和提升。

三是高素质现代农民数量匮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升,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总体上还不富裕、不富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农村低收入人口还将长期存在。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做强徽茶产业。围绕“中国名茶之都”,高质量建设徽茶产业集群,实施茶园全域绿色防控,推动茶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重点打造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屯绿、歙县大方、歙县滴水香、黄山松萝新安源、黄山白茶、黄山珠兰花茶、黟县石墨茶十大特色产品基地。集聚发展多茶类开发与精深加工,大力研发夏秋茶新产品。加强与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合作,强化茶叶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形成茶企、茶农、茶商共闯市场新格局。推行“旅游+茶业”“生态+茶业”,深度融合茶文化旅游资源,不断发展名茶之都新兴业态。

二是做优中药产业。支持发展药食两用品种,稳定发展特色道地药材,引导发展高效药材,开发保护珍稀药材,重点发展祁黄精、绿萼梅、徽灵芝、山茱萸、祁白术、杜仲、厚朴等珍稀中药材。深化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道地和珍稀濒危药材品种选育、种苗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着力打造黄山贡菊、祁黄精两个道地药材产业带,建设一批菊花、祁黄精、绿萼梅、徽灵芝等中药材产业强镇。依托优越的生态环境、自然人文景观,推进中药产业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中医药养老康复与养生旅游基地。

三是做特养殖产业。坚持标准化、绿色化、循环化、规模化、数字化、基地化“六化引领”,推行养殖业“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新模式,突出发展皖南花猪、皖南中蜂、黄山黑鸡、黄山小黄牛等地方畜禽品种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徽州火腿”等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创响“山泉流水养鱼之乡”品牌,建设一批集休闲、观光、渔家乐于一体的黄山泉水鱼基地。依托臭鳜鱼加工龙头企业,打造臭鳜鱼加工产业集聚区,实现黄山臭鳜鱼产业跨越式发展。

四是做精林特产业。加强特色干鲜品种的技术推广,提高设施栽培应用水平,建设高效、精品、生态果业,培育三坑(三阳)山核桃、三口柑桔、三潭枇杷、富岱杨梅、徽州雪梨、黄山香榧、黄山猕猴桃、太平雷笋、问政竹笋、徽州香菇、徽州木耳、永丰萱草、黄山山蕨等区域特色产品。在深山区、半山区重点发展竹园、油茶、箬叶生产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加工、流通和销售业,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五是做美农旅乡愁。以行政村、乡镇为单元,以景区化打造为标准,整合美丽乡村、自然田园景观、百佳摄影点、中国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旅游、精致农业等优势资源,打造市级农旅特色产业乡镇,创建具有黄山特色的A级景区村庄,培育农旅经营主体。围绕乡村旅游布局,规范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业态,重点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农业重点县、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民宿、农耕农事体验、休闲渔家、森林人家和康养基地等。

六是做活数字乡村。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农村电商示范镇,搭建农产品直供直销平台,建立田间到餐桌的智慧营销网络,支持快递企业进村,将物美价廉的农副产品带出“田间地头”。加快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全面推进茶叶、菊花、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特色产业生产过程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运用手机“新农具”、数据“新农资”、直播“新农活”、网红“新农人”的网络经营新模式,引导特色村镇建云上云,促进优势农产品生产、销售、采购全过程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