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跨省飞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亟需解决“成长中烦恼”

发布日期:2022-3-25 作者:市委党校第51期中青班 方春艳 来源: 教务处



今年 9月11日,省长王清宪来黄山实地考察了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的上海市黄山茶林场、东黄山国际小镇,指出:要充分利用黄山独有的生态、人文资源,开发更多能带来深度体验的休闲度假新业态、新产品,把黄山打造为快节奏的现代人的心灵休憩之地。

上海市黄山茶林场位于黄山区谭家桥镇境内,鼎盛时期有“一万名知青、十万亩大山”,上海曾在这里建立八大疗养院,是上海人传统的疗养度假圣地,目前仍有5060亩土地隶属上海“飞地”管辖。近年来,小镇作为沪皖合作的示范窗口,建设工作得到了两地高度关注和大力扶持,2016年小镇被列入黄山市首批特色小镇,小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小镇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成长中的烦恼”。

一、跨省飞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建设中的“烦恼”

一是交通条件不够便利。小镇距离黄山高铁北站近50分钟车程,现无一条专线直达,增加了游客出行成本,游客的到达感不强。小镇核心区被205国道横穿而过,交通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同时破坏了小镇的整体性、私密性,一定程度制约了小镇的景区化、精致化发展。

二是基础配套不够完善。东黄山国际旅游小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小镇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自来水管网、集中供气没有纳入地方市政统一管理,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压力较大。作为黄山东大门,旅游六要素配套建设长期投入不足,积累的欠账较多,游客来去匆匆,留不住人,聚不了人气。

三是产业发展不够精深。小镇拥有“黄山牌”“茶林场”等农产品特色品牌,也先后与上海合作举办斐越国际越野赛等体育赛事活动,但大多影响不大、热度不高。紧盯长三角受众群体和市场需求,打造农特产品、赛事运动、休闲康养“三大品牌”的工作长期滞后、办法不多,带动增收成效不明显。

四是机制保障不够健全。两地在项目建设、产业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的共建协商机制有待完善。小镇康养条件得天独厚,但医疗、教育、卫生、餐饮等配套尚未引入上海的优质资源,小镇优质农特产品、文化旅游资源面向上海宣传推介还不够有力,总体上处于“养在深闺”的状态。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融杭接沪、黄山东部开发等发展机遇叠加下,跨省飞地“东黄山知青小镇”发展有了更大展望空间,当然也赋予了小镇更大的责任感与紧迫感。

二、推进跨省飞地(上海市黄山茶林场)更好更快发展的“期盼”

一是在高能级合作上有更优平台。希望“成长中的烦恼”亟需解决参照“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试验区,将小镇作为皖沪协同发展的示范区和桥头堡,建立省级层面协调联动推进机制,优先复制推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经验,扶持小镇争创省级乃至国家级特色小镇,打造皖沪合作典范。

二是在合作共建上有更强举措。希望省、市级在产业政策、土地指标、特色小镇申报等给予小镇支持。以实施“四千”工程和开展体悟实训活动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政企,互派干部双向挂职,争取将小镇列为上海知名高校实训基地,或者作为“沪皖合作发展论坛”永久举办地,强化常态化议事协调对接,为小镇发展引入高能级人才资源,以人才互通实现优势互补,凝聚小镇发展合力。

三是在基础建设上有更大支持。希望将小镇G205茶林场段纳入交通线路改线计划,对横穿小镇的G205国道进行改道,同步加快推进市域旅游铁路T1线黄山北站——谭家桥镇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给予小镇公共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更多关心支持,为小镇营造交通出行内联外通、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的良好发展环境。

四是在产业增效上有更多帮扶。希望进一步健全重大项目和重大平台招引联动机制,协调上海市引导在黄投资国企加大投资力度,推动合作共建的玫瑰园酒店、上海总工会黄山休养院整体改建等项目建设,引进上海更多名企落户小镇投资兴业。依托小镇现有农场以及黄山国有林场、周边乡村优质农林资源,吸引上海国企和社会资本扩大投资,在农业规模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农特品牌打造上拓展全方位合作,带动黄山优质茶叶、生态农产品全面进入上海大市场。借助黄山世界级名片影响力,结合东黄山国际旅游小镇及周边精品旅居产品,串联小镇知青文脉、上海情节文旅资源,与现有的上海总工会、干疗、复旦大学疗养院强强联合,面向上海定制精品旅游线路、特优旅游政策,扶持做强“老知青故地重游”、研学游、夏令营等主题产品,加快中墩村红色乡村建设,与上海协作常态化举办东黄山斐越国际越野赛等品牌赛事、旅游活动,不断丰富完善康养、旅居、运动设施产品,持续强化文旅合作和宣传推介,争取小镇成为上海人康养旅居度假的首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