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珍阁
“崇正学堂”双碑拓文

发布日期:2021-6-12 作者:奚言 来源: 马基教研室

             图片12.png        图片13.png


附录1:小碑《明德?(伦?)碑》


皖中校园遗物


陶行知先生等至南京创办南京安徽中学,简称皖中。一九三七年迁来屯溪柏山,办学至一九四九年。 竣此处。


附录2:大碑《率口程敦临公柏山祠堂记》(汪循)


宋三三宣议府君,讳敦临,字临午,姓程氏。既定,卜居于率口,复捐赀辑众,徙里中齐祈梵刹于柏山。既没,释者净昙德公,乃相与筑祠肖象于刹西偏,昭祀不忘。公嗣、子威等,遂割田若干,以畀之为常祀。国朝洪武,刹与祠俱毁。释逸民协公嗣、公则等新之。天顺又毁之,像独存。释惠朗又协公嗣、鼐、永盛等,再新之。为屋凡十二楹,规度仍旧,高敞过之。庀工于弘治庚戌,讫于甲寅。讫之日,主族会机率口□宗子彦真以下,往行释奠礼。既成,复谋诸克正、文杰、祖瑗等,取立春祭先祖之义,以正月三日修祀事于祠下,仪文有度,品物有常,器用有专,受成有次。俾鼐之子,曾著为定规刻梓,世守而行之。及扒取宗祠内祭田若干,岁出谷值给之释氏,以佐香灯经远之费,且具本末,请予为记。予惟祠堂作于家,礼也。中世以来,才智有力者,每假营剏,而因以寓于浮屠老子之宫,其意以为家之造废不常有,朝富贵而暮丘墟者,不足恃。足恃以延吾祀者,不若旧院名刹,世变不迁,能久于世也,乃宣议公之祠柏山,虽出释氏报德之举,然其欲与梵刹,并延则一已,虽然刹真,足恃以延公祀耶?仰公有后,能自延耶?不然,洪武以来,仅百余年,而刹毁至再。非得贤嗣如公则等者,刹且不自延,而暇延公祀哉!洪武之先,溯公没年绍熙,越百有余岁矣。其间经毁,不知几过,续于公嗣,不知几人?而始能延至今也。□当毁时,不幸遇公之嗣不肖,不克负荷,或丰财贿而不知凡宗,乡里髦士,有能仗义如公者,起输帑赴之。则被释者,将以昔之报公者报之。而刹中之祠,转易而为他姓矣。公之子孙,虽日号于人,曰:我先世有开建之功,谁复听哉?今也则不然,梵宫屡毁,我荫公门梵祠屡以公像不变,佛反不灵于鬼,刹固借延于家,而乡忝无有参其间者,其故何哉?常闻公家创祠以崇显祖,立会以厚族人,植产以赡先墓。而公族学士篁墩先生,称其处者多良士,题者多贞媛,能不以富贵为丰啬,而以礼义为盛衰,故其平□ □,往知敬先睦族,亢宗起废之为功。有如此者噫!此其所以世其家,而足恃以延公祀于无穷也欤!


  大明弘治丙辰岁秋七月既望


  赐进士出身观工部尚书政眷生  仁峰汪循顿首拜撰


  万历丁丑冬十一月中浣之吉


  裔孙思玄、永、□、□等立石,裔孙□、□、□、守佐督造   古黟后昆□ □ □书丹  □ □ □ □ □


参阅资料1   《率口程敦临公柏山祠堂记》碑刻简介


这是一块明万历年间的古碑,原掩没在屯溪二中的草丛之中,现在重立于黄山市委党校崇正学堂院内。碑的内容是关于率口程氏的始祖敦临公柏山祠堂的,是研究率口程氏和古齐祈寺的重要文物。


     古齐祈寺,据明弘治《徽州府志·寺观》所载祭祖事例表:齐祈寺在二十一都,始建于唐会昌年间。休宁二十一都在现在的(腾川、小姑潭、)榆村、郑湾一带。宋庆元乙卯年,净昙德公和尚迁齐祈寺于夹山。夹山后名之为柏山。


      据《率口程氏宗谱》载:率口程敦临一族为都使程澐之兄浑的后人。北宋末年,世局混乱,众心不宁,程安尚乃于崇宁年间迁居率口,在所居之处筑率滨亭,藏先世遗文以静修其中。程敦临即为程安尚之子。程敦临生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此时安尚已迁居于率口,程敦临应为定居率口的第一代,奉他为始迁祖可能是因其兴家立业之故。程敦临认为率口位于休宁东南平原之地,田土沃野,又滨临率江,是卜居的吉地。自敦临定居率口后,程氏一族颇为富裕,程敦临对家族的贡献除了创造了富裕的经济基础外,更重要的是缔造了子弟受教育的环境与发展了墓祭的家族组织。与众不同的是程敦临生前即设置祭田,并将所收的田租用以赡学及维修祖墓。就在他过世后,由于他的儿孙对他有著极深的情感,他的后人就以他作为家族精神认同的象征,展开了祠祭的活动,而这个家族在程敦临在世时即颇为重视教育,他们建立的率滨书院曾被明隆庆时的休宁贡生吴子玉称许为徽州南宋以来最久远的书院。由于程敦临生前曾予乐捐,倡徙里中齐祈寺于夹山(后名之为柏山),他捐输的财力居众人的一半,就在他过世后,寺僧净昙德公感念敦临之德,乃相与筑祠肖像于刹之西庑,以昭祀不忘,敦临后嗣遂割祭田若干,裨之为常祀,侍奉之香火,历宋元明四百余年不废,自绍熙年间率口程氏为其始迁祖程敦临立齐祈专祠后,敦临四世孙梦麟即曾经修葺齐祈寺敦临公祠堂,可见此时家族对这一祠堂的重视,其后历元至明,此一祠堂经毁数次,程氏族人均秉慎重之心予以复新,如:元代有程敬德率族人重修齐祈寺敦临公祠;至明洪武间刹与祠俱毁,程公则等新之;天顺间又毁,程鼐等再新之。


休宁率口程氏在齐祈寺西庑建祠祭祖,汪循的《柏山祠堂记》也进行了记载:“宋三三宣议府君讳敦临姓程氏,既定卜居于率口,复捐资辑众,徙里中齐祈梵刹于柏山。既没,释者净昙德公,乃相与筑祠肖像于刹西偏,昭祀不忘。公嗣遂割祭田若干亩,畀之以为常祀。”并评论寺观立祠说:“予惟祠堂作于《家礼》也,中世以来,才智有力者每假营创而因以寓于浮屠老子之宫,其意以为家之造废不常,有朝富贵而暮丘墟者,不足恃。足恃以延吾祀者,不若旧院名刹,事变不迁,能久于世也。” 他把寺观立祠作为“中世”祭祖的特点,指出其原因在于借寺观以存祠祭祖先。这是因程敦临有功于寺院,所以寺院为他筑祠肖像,程氏进一步为寺院割祭田。因此可见,古齐祈寺与老程家尤其是率口程氏有很深的渊源。


  【备注:汪循(1452-1519),字进之,休宁人,明弘治九年进士。授永嘉县知县,官至顺天府通判。正德初,刘瑾擅权,循一日三抗疏,请裁革中官。又陈内修外攘十策,为瑾所忌,罢归。学术以朱熹为宗。有《仁峰文集》。】


参阅资料2  一副徽州古楹联赏析


安定忠贞原世胄,


湘湖理学自名家。


屯光率口村程氏宗祠“广敬堂”联。率口程氏始迁祖敦临,南宋时由休宁聎山迁居率口率滨。据率口程氏宗谱载:率口程敦临一族为都使程澐之兄浑的后人。北宋末年,世局混乱,众心不宁,程安尚乃於崇宁年间迁居率口,在所居之处筑率滨亭,藏先世遗文以静修其中。程敦临即为程安尚之子。程敦临生于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 ,此时安尚已迁居于率口,程敦临应为定居率口第一代,奉他为始迁祖可能是因其兴家立业之故。


安定:程氏郡望。世胄:世家子弟,贵族后裔。晋左思《咏史》诗之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湘湖理学:指“程门立雪”之杨时求学故事,其于萧山开辟“湘湖”,将北方“二程理学”传于南方,成为一代理学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