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珍阁
皖江文化的特点

发布日期:2015-3-12 作者:朱洪

皖江文化的特点

--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比较

朱洪

(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与徽州文化特点(山文化、明清文化、崇理重信等)、淮河文化特点(平原

文化、中古文化、尚武重义等)比。狭义上的皖江文化(安庆文化)具有水文化、近现代文化、兴学重智等特点。安徽这三大区域文化具有内在矛盾,同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皖江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当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有其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因素。

(关键词】皖江文化;特点;皖江经济

皖江文化源远流长,与淮河文化、徽州文化并立为安徽三大区域文化,是中华文化、安徽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称安庆为“皖江”,如清人朱书写<皖江游览记》,开首云:“安庆为城,控江依霍,实东南之战守止要区也。枞阳门外迎江寺塔,正观门外大观亭,盖擅两胜焉。”…王原、李博瑞、刘允升、薛玉堂等也将皖江指代安庆,由此衍生出狭义上的皖江文化概念:长江安徽安庆段长江流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是上世纪90年代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来的区域经济概念,由此衍生出广义上的皖江文化概念:安徽省长江流域(包括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一、皖江文化的特点

与徽州文化、淮河文化比较,狭义上的皖江文化(安庆文化)有以下特点:1.水文化。从地貌看,淮河文化呈平原文化特征,徽州文化呈山文化特征,安庆文化呈水文化特征。

作者篱介:朱洪(1957一).安庆师范学院教授、皖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系安t省社科联2006年非贵助立项课题.立项号:8"2006003。一”8一

皖江文化的特点

淮河区域虽然也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和安庆比,平原地貌更具特色,约占三分之二。徽州山多,俗称八分山,一分地,一分水,山占总面积的十分之八。安庆山清水秀,境内虽有丰富的山资源,如天柱山、司空山、妙道山、明堂山等,但其水资源更加丰富。境内有长江243公里,内河45条,内大湖8面,通航总里程729公里,水域面积占安徽全省的17%,与淮河、徽州区域地貌比,安庆地貌水的特色更明显。徽州文化的特点是山,皖江文化的特点是水。

2.近现代文化。从时段看,淮河文化是中古文化,徽州文化是明清文化,安庆文化是近现代文化。

受中国战争、文化传播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发展的总的趋势影响,淮河文化比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发生早,古文化遗产丰富。~方面,淮河流域曾是商的发祥地,寿春在战国末年,一度成为楚国的首都;另一方面,在三国、明朝等朝代,淮河流域几度成为政治、军事、经济发达地区,促进了淮河文化在中古时期的繁荣。战国时,庐江一度属淮南王。

徽州文化在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缓慢的发展,因山高偏僻,较少受战争破坏,如较少受到元末战争、明末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的破坏。古代文化,特别是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得到了大量的保存,呈现了明清文化的特征。

因战争及建制需要,安庆在康熙朝定为安徽省会,为其文化在近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受元末明初战争、太平天国安庆保卫战的影响,安庆明清建筑受到大量的破坏,其文化保全方式与徽州不同。前者主要是通过该区域的文化名人、著述及其他文化载体(风俗、戏曲等)的传承流传下来;后者则拥有更多的文化载体形式,特别是拥有大量的物化载体(如民居、契约等)传承文化。因此,安庆文化与徽州文化繁荣的时段虽均属于明清以后,但徽州文化的明清时段特征更明显,安庆作为安徽省府、辛亥革命的发源地之一,其近现代文化特征更明显。

3.兴学重智。从文化内核或文化取向看,淮河文化尚武重义,徽州文化崇理重信,安庆文化兴学重智。

淮河流域是商代帝王征伐“淮夷”的地方,是出淮南王、曹操、朱元璋等“武人”的地方,淮河流域北接河南少年寺,南近山东水泊梁山。淮河平原无高山做工事,其文化发祥又在古代战争频繁之际,故淮民习武,淮军一度兴盛,是时代、地貌及历史演化进程使然。远古淮河,虽出了大禹妻子涂山氏写的《候人兮猗》心1诗,但出武人,讲义气,尚武重义,则构成淮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徽州是出理学家朱熹、戴震的地方。因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徽州米价高,徽民不得不以外出经商为主,以读书求官为次。其所学义理,常常与从商结合,转化为勤劳和诚信;另一方面,徽州山高地偏,较少受战争破坏和外来影响,徽民朴实敦厚,其理学多半转化为道德践履,故徽女在丈夫去世后,守寡多、牌坊多。崇理重信,遂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内核。

古代,江淮属南楚,司马迁称“南楚好辞”【3】,意文辞发达。清桐城派中,百分之九十是私塾先生,文化底蕴厚。安庆是近代教育发源地,教育家严复、吴汝..一279..一

掌术界2008.5?学界观囊

伦、刘文典、周建人、刘大杰、陈望道、程演生、房秩五、光明甫等,或曾在这里兴学,或终身在这里从教。陈独秀、朱光潜、王抚五等,还是北大教授。当代,安庆教育仍呈勃勃生机。原因之一,安庆地处长江富庶地区,皖民衣食不愁,无淮民抗淮河泛滥之忧,无徽民背井从商之虑,于是,躬耕读书、任教求仕之俗,蔚然成风。安庆重视儒学,以读书求仕为正途,求仕不成,退而教书,而视从商为末。因此,安庆不出儒商,兴学重智,成为安庆文化的思想内核。

4.恬淡适中。淮河文化具有平原文化、中古文化、尚武重义等特征,表现在社会风俗上,斯民性格一般仗义豪放,饮食习惯上,喜辣好酒。多饮高度酒,食生蒜、辣椒,吃小麦、玉米、高粱等平原作物。其歌调如淮北梆子等,豪放、粗犷,且多武戏,正同其乡风民俗。徽州文化具有山文化、明清文化、崇理重信等特征,表现在社会风俗上,其民性格朴实敦厚;饮食习惯上,重油重味;喜喝浓茶,多吃干笋、木耳等山货。徽戏讲排场、讲武功,歌调高亢,与黄梅戏风格不同。安庆文化具有水文化、近现代文化、兴学重智等特征,表现在社会风俗上,其民一般举止斯文,饮食习惯上,恬淡适中。喜喝淡茶,饮低度酒,好吃甜点、大米、水产等。其歌词委婉,如黄梅戏,场面小,唱腔委婉,以小词调见长,多俚语,而少武戏。

二、关于皖江文化特征的理解

1.安徽区域文化的内在矛盾

整体上,安徽文化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儒家文化特征,但安徽三块文化突现儒家文化的精神(仁义理智信)的角度是不同的:淮河文化重“义”,徽州文化重“信”,安庆文化重“智”。

与此同时,安徽各区域文化存在内质矛盾。如淮河文化,即有无为有为的矛盾。一方面,老庄提倡无为,一方面曹操和朱元璋等帝王推崇有为政治。但其内在矛盾又具有统一性,老庄的无为本质是有为,无为是无不为的手段,本身不是。目的。再如徽州文化,存在理气冲突。宋代朱熹崇“理”之学,遭到清代戴震

“气”的否定(枞阳人方以智也主张“气”),体现了封建文化和近代文化的冲突。但其内在矛盾也具有统一性,无论是朱熹的“理”,还是戴震的“气”,他们都是为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提供思想武器。

安庆文化也存在尊孔反孔的斗争。既有桐城派的尊孔,又有陈独秀的反孔,体现了近代化对封建文化的否定和批判。桐城派与陈独秀之间,还存在因对科举态度不同而产生的经学与朴学、宋学与汉学的异趣。但其矛盾不是绝对的。如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包含了许多反对八股文的思想,戴名世本人即是白话文、现代散文的先驱。陈独秀本人对于传统文化也不是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区域文化内部存在思想内核的矛盾,是社会思潮发展的内在动力。其在不同时期所执一端,均是社会发展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有客观基础。

2.皖江文化的灵魂

和谐是皖江文化的灵魂。这个观点,得到了如下材料的支撑。如黄梅戏的...一280.....

皖江文化的特点

唱腔委婉,追求美好、和谐的社会境界。桐城派追求的科场、教育家,与稳定社会一致,受到统治者的鼓励。戴名世一生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为兰花捉虫子,不喜欢捉野鸭等。陈独秀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全民幸福和未来社会的幸福,提倡全民教育、家庭和谐等。赵朴初和谐思想很突出,他提倡佛教与社会主义相一致;推进国际佛教组织的和谐;作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委,赵朴初为推动国际和谐作出了半生贡献;他还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节约用水,保护动物等。

另一方面,因人口流动、长期的农业社会、传统教育发达以及商业城市等因素的影响,皖江人文化个性突出,群体性不强,存在与当代社会发展不和谐的因素,是皖江文化内核矛盾的反映。这些因素的相互冲突,体现了皖江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说明把握皖江文化的内涵,需要长时期的探讨。

3.安徽三块区域文化的流动与相互影响

安徽三块区域文化不是绝对分割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如元末明初,部分徽民曾迁移安庆,桐城派的鼻祖戴名世即是此时自婺源迁到桐城。太平天国时期,安庆也有移民到徽州,带去了此地风俗民情。1淮河人信守宁可南移千里,不往北移一步的原则,曾数度迁徙南下,如解放战争时期,大量淮北人随军迁到安庆。

从经济发展看,徽商在明清两代遍及江淮,对于淮河文化和皖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军队的发展看,1862年,李鸿章在安徽省会安庆创立了淮军,表明皖淮不可截然分开;从戏曲发展看,四大徽班曾经吸取了青阳腔(青阳、太湖)和昆曲等,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学派或文派的形成看,桐城派维护程朱理学,与朱熹思想是一致的;从各区域人物相互合作看,辛亥革命时期,淮河人孙毓筠、柏文蔚先后在安庆做都督,与陈独秀共事,是淮河人与皖江人携手的例子;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与胡适联手进行文学革新,是皖江人与徽州人合作的例子。

此外,安徽文化是全国文化融合的结果,不仅是三块文化区域老百姓的相互迁徙,还有省外的相互迁徙。如战国时期闽人北迁,晋代、唐末、宋代中原人南迁,宋代江西人东迁,太平天国时期江苏人西迁,解放初期北方人南下,等等。与此同时,安徽人也大量的外迁,如三国时期徽州山越人外迁;明初曹雪芹祖上自风阳迁到辽宁等。正是这些人口的流动,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不断的发展。如徽调受了秦腔、昆曲的影响;黄梅戏发源地之一是湖北黄梅县等。另一方面,受吴楚文化的长期影响,加快了皖江文化的流动和原始个性的消失,使得皖江文化富于流动性、包容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三、皖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安庆文化底蕴厚,教育发达,培养了许多人才。但经济发展相对不快,教育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一方面,有区划调整、产业结构和交通等原因,如安徽省会1952年4月12日迁到合肥;上世纪70年代,安庆成为化工城市,石化厂设在市区;铁路线铺设过迟等。另一方面,从皖江文化的特点说,包含一些负面因素。

1.重义轻利。儒家文化是皖江文化的精神内核,追求读书做官,而重义轻?---281?---

学术界2008.5-学界观察

利。所谓“行贾,丈夫贱行也”,¨¨‘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5¨君子相交淡如水”等。这些传统的儒家信条,影响到现代部分文化人的经济意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安庆市的知识分子和干部,积极支持了改革开放的事业,但播旗呐喊者多,下海经商者少,虽避免做了“小人哉樊迟”,却陷入了“贫而乐道”。从事经济的主角的大部分是下岗工人和进城的农民,因成本小,眼界不远,加上政策的因素,造成安庆市经济结构的缺损:第三产业、商业流通领域、传统的经济领域发达,而现代化的经济行业滞后。

2.知先行后。重教育、重科举的传统文化,其缺点是不务实,不联系实际,理论与现实存在严重的冲突。虽然科举也考策论,但总体上是纸上谈兵,少操作性。这一点,在陈独秀身上很明显。1922年年底,拉狄克批评他是躲在房间写文章的孔夫子式的理论家,不善于将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与有“徽骆驼”之称的徽州人不同,他们躬耕实践,知行合一。和徽州文化不同的是,在知行观上,皖江文化是知先行后,这里的文人以刻板出书为第一,而轻行商求利。

3.个人奋斗。皖江文化教育发达,皖人好读书、智商高是其优点。因智商高,改革之初,热热闹闹,不甘人后。如八十年代初,安庆在全国率先提出“围墙打洞”、民间外贸出口、新集体经济等。另一方面,读书人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考场上答卷,靠不了别人,故容易产生个性突出,集体主义意识淡漠。结果.,皖江经济改革起步虽早,却无后劲。以农民和小商人思想为主导的个体力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模式或大市场的竞争,最终不是与大生产相匹配的群体力量的对手。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造成安庆经济规模小、后劲不足的人文因素。相比之下,淮河人讲义气、徽商重友道,在市场经济海洋里,各有千秋。

4。小富即安。安庆地区富裕,吃饭无忧;环境美,山清水秀;群山峻秀,远离战争,故能够成为禅宗发祥地。佛教忍让、求安等,为皖江风俗所吸纳。故皖人不多事、少吵架、少酗酒、少闹事。另一方面,斯民少勇、缺乏开拓精神,小富即安,易满足。“安”“庆”二字,颇能概括当地人心态。这些因素,优点是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但制约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如何发挥皖江传统文化的优点,克服其弱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皖江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等只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因素,社会经济的主要动力是当代人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积极的进取行动。纸上谈兵,必一事无成。皖江人文化积淀深厚,如知行合一,扬长避短,当能在新的层面,复兴曾有的辉煌。

注释:

【1><朱书文秉>鲞七。

【2】‘吕氏春秋>。

【3]<4>‘史记?货殖列传第方十九>。

【5】‘史记?滑稽列传第六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