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学林
北洋政府外交总长汪大燮 五四运动隐身人

发布日期:2019-12-18 作者:佚名 来源: 2019.06.24 新浪安徽

    汪大燮,原名尧俞,字伯唐,一字伯棠。安徽省黟县宏村人。曾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还曾以外交总长的身份,代理过 国务总理,并多次出使英、日等国;在中国政界的资望甚高,曾同孙宝琦、钱能训合称“三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以稳健、机敏而著称”的政治家、外交家,是徽州的一位翘楚名人。编著有《英国宪政丛书》 、《分类编辑不平等条约》等。

    说起汪大燮,最鲜为人知的是:五四运动的导火索,竟然是他点燃的,他也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作为“五四运动的隐身人 ”、“五四运动的策划人之一”。1918年12月,北洋政府设立外交委员会,汪大燮就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

    翌年,1919年的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

    汪大燮与五四运动之间的故事是这样的:汪大燮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时,参与审议巴黎和会有关中国外交事件。时欧美各国对德宣战,敦促中国参加,议会坚持不参战。汪大燮力排众议,决定加入,从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1919年1月,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无理拒绝中国政府要求,决定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北洋政府竟屈服于帝国主义势力,密令中国代表在“合约”上鉴字 。于是,英、法、美将德国在山东攫取的权利交由日本继承,并写入和约。中国代表团围绕山东问题的交涉失败,已被逼必须决定签字与否。

    面对困境,汪大燮主张拒签和约,但总理钱能训密电陆征祥签字。汪大燮愤而辞职,并命令结束外交委员会活动。 回到家中的汪大燮,忧国之情未能释怀。

    他深知以己之力,无法挽回颓局,只有晓之于众,才有出路。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挚友蔡元培。于是,1919年5月3日,汪大燮亲自赶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家,将外交失败和政府密令签字的消息告诉了他,并紧急商讨对策。蔡元培遂于当晚召集北京大学学生代表傅斯年、罗家伦等人,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学生代 表会议,向他们通报此消息。消息当晚便迅速传遍北京各大专院校,激起了师生反帝爱国的巨大浪潮。群情激愤的北京大学学生们当即决定:将原定于5月7日“国耻日”举行的游行,提前至5月4日举行。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上街游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 、“还我山东”等口号,一场划时代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索 ,就这样被汪大燮点燃、爆发了。五四运动当天晚上,在火烧赵家楼后,有32名示威学生被警察逮捕,其中有20名是北大学生。北大学生群集在三院大礼堂商讨对策。

    蔡元培对学生们说:“你们今天所做的事情我全知道了,我寄以相当的同情。”话一出,全场欢声雷动 。蔡又说:“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我保证在三天之内,把被捕同学营救回来。” 蔡元培的营救方式,就是通过汪大燮与王宠惠、林长民的出面,向总监呈请保释被捕学生。最后,在汪大燮等名流的保释与社会的强大 舆论压力下,被捕学生终于在5月7日出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