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学林
绩溪冯村牌坊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9-1-10 作者:admin

绩溪冯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人才荟萃,牌坊甚多。有石牌坊,木牌坊,砖(陶土烧制)牌坊等数座。这些牌坊的背后,有许多生动的、寓意深长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流传于十几代人的口中,有的含蓄在诗词、序、记中。过去由于识字人不多,祠规保守,这些非常有意义的故事尘封于匮中。笔者欲借编写村志之机,将故事叙述于后人。但由于学识浅陋,词不达意,很难表述完整,故求谅解。    

一、从《临清堂》说起

“临清堂”是十八世祖子恭即晚应公所取。子恭者隐德葆光,不嫁于时。为礼乐忠厚世家。其家门俯清溪,每日作诗其上,为取陶靖节辞意,名其堂曰:“临清”。此后家日兴,名日扬,常有幽人隐士慕名临清。临清者感受,“临清”不仅恰于君之家声,亦恰于君之心灵。“临清”之意不仅“陶靖节辞”,尚寓诲于后人,盼后人不论为民、为官,皆以溪流之清彻,清清白白行事,端端正正做人。兄弟应友爱相尊,妯娌要和睦相处,邻里要互敬互爱。“临清”犹如流水不分昼夜,愿人生之道亦永不停息。这谆谆之道,引临清者感动,趁兴吟诗作颂,时集韵诗二十二首,现选抄五首,以飨读者深解“临清”之意。

题临清堂韵    登源   汪溥     

堂与云庄近,虚名傍水滨。

俗尘无到处,清气自随人。

山色连屏擁,泉声达座频。

登临心更爽,此处许谁邻。

题临清堂韵               祁 门      汪          

幽居卜筑傍溪边,为爱清流值万钱。

色映松筠朝共绿,光涵星斗夜同天。

眼开轩外心无累,景入吟中句有联。

雅德传家名望久,至今黄榜见孙贤。

题临清堂韵               卢  陵     周  渊

昔人结屋事藏修,隔远红尘傍碧流。

方寸不忘清白守,寻常肯作等间游。

贤孙嗣往应多俊,先德传来益见休。

何日南还访名胜,临清细把话从头。

题临清堂韵               唐  信     蒋   钦    

一曲溪流数屋椽,眼中佳趣浩无边。

山光云影徘徊处,鱼跃鸢飞自在天。

月夜浩梁怀往事,暮春沂水忆前贤,

乃翁去后清风在,留与文孙永世传。

题临清堂韵               海  阳     谢   珪    

冯君堂宇祖经营,堂下溪流一鑑明。

每想本源知世系,更从清白见家声。

却疑院落平铺练,不费浪沧远濯瀴。

近得贤孙分点滴,欲为霖雨济苍生。    

二、恩荣旌封第的来历     

子恭离世,堂名如故。其子义观信观孝顺母亲,尊敬长辈,为人忠厚,待人宽容。信观体弱,兄总觉得对弟爱护不周,弟亦感到对兄尊敬不够。因此,他们互敬互爱,情感日深,食同桌,衣同帛,保节一生。这是一个大家庭。义观有六子,名曰瑽、 瑢、珑、玥、玖、琏。信观有二子,名曰瑊、理。先父逝后尚未分爨,家庭由义观承担门户,兄弟互为信任。兄举外,肯将家中所有资产,悉数付于弟手。弟知责任重大,时时谨慎,那怕分文出入,必听其兄安排,从不私挪一分。家庭虽大,由于料理得当,很快富裕起来,后人称其为“老百万”。百万富翁之说未免过谕,但确是村中富户。他们富了以后,并不惜财如命。对公益事业,肯于资助,对贫困者乐善好施,国家受灾,慷慨助国,毫不吝啬,出手大方。

景泰间(1454)正值灾荒,官府有诏:能输粟者,赐之冠带。兄弟商议:“灾荒之年有粮而不肯献,就是不仁不义,出粮济困,周全人家,就是大丈夫的行为。至于荣誉,无须计较。”于是如数献粮。一日,有官登门授予冠带,邻里有人议论,这回兄弟可能要产生隔阂。这么大的荣誉,该谁受呢?兄曰:弟年轻而能干,应受之。弟曰:兄长而贤惠,又承受门户,当受之。兄又曰:兄弟共有之粮,而兄独受官,是不可以的。弟曰:家庭能有这一天,靠兄之能力,弟只不过协助而已。兄曰:吾得荣,而弟不得荣,为兄的心怎安呢?弟曰:兄得光荣,就是弟的光荣,全家的光荣。司官见兄弟相让不 已,感慨而言:按文而谕,上司赐给的东西不受,就是不忠。献粮赈灾济困是义气。上司赐于的荣耀也是义的行为,兄弟相让,又是义的表现,看来是几个义的汇合,勿再推,兄受之是也。在荣誉面前真诚相让,使邻里的猜测者感到内疚!    

翌年,信观疾病缠身,邻里又有闲议。信观安慰妻曰:“家有贤兄,妻子不足虑也。”信观卒,年仅38岁,乃为同灶,一切与前无异。十五年后,义观在临终时吩咐诸子曰:我们兄弟之情,你们应知晓,生则同胞,食则同案,衣则同帛,出入同步,从不徇私,这些咋不使 我感动!我逝后与弟同墓而葬。成化庚寅(1470)义观去世,诸子均尊遗言治丧。二君既殁,诸子皆议这繁荣的大家庭,水木本源,是由鼻祖和先君皆以清白传世之教诲所致。冯瑊曰“是道也,敢不从教。”为将君之教诲寓留于心,传于后世,明成化辛卯(1471)年秋,冯瑊于杭州聘浙江进士海观张鍚撰《临清堂记》。同年八月望前一日资善大夫,南京吏部尚书致仕进一品阶荣禄大夫九十八翁萧  骥撰《明故兄弟处士墓表》,以勉后人。    

前厅门楼“恩荣”“旌封第”是砖制的牌坊,也叫砖牌坊。未见明确的文字记述。但在正德庚午(1510)年永四公(冯瑢次子)时任广西柳州卫知事时撰《哭暕兄辞》中写到:“闻讣音,问死之因,乃督工重建义祖牌坊而祸生莫测”、“凭虚跌殁”。暕是冯瑢长子永二公。义祖牌坊即义观祖父的牌坊。由此可证,砖牌坊是在景泰间献粮赐冠带时同时赐建,正德庚午由其孙永二督工重建。义观信观兄弟友爱和献粮助国之事,使官员们深为感叹,于是,以“题友爱”为题,吟诗作赋,由乡贡进士克远搜集15首,汇集成卷。奉直大夫苏州知州登源汪溥是冯瑢同年友,对冯氏友爱知之最详,因此,由他撰《冯氏友爱诗卷序》。现抄录诗五首附后。    

题友爱            东  吴         陈  震    

诗礼传家几百年,难兄难弟世称贤。

荆花照日思田广,池草生春忆惠莲。

教子明经功已就,输财助国义堪传。

于今治化先仁义,会见褒章下九天。    

题友爱            郡  人         汪  山    

谁侣君家伯仲贤,三元阀阅显当年。

埙篪迭奏闻遐迩,棣萼相辉照后先。

入粟有官终不拜,看花无语倍堪怜。

凭谁大手春秋笔,写入君陈孝友篇。

题友爱            江  东         曹  玉    

兄弟友爱总天成,冠冕相看分外轻。

输粟已嘉千斛惠,承家无愧二难名。

埙篪韵迭情偏惬,裳棣花开春自荣。

溢美诗章吟不尽,清风万古重乡评。     


题友爱            庐  陵         周  渊    

输粟当年济匮贫,九重恩命赐官荣。

元方笃谊能推弟,公达因心固让兄。

裳棣春浓联艳萼,埙篪日永协新声。

卓哉懿行华吟笔,千载人传友爱名。    

题友爱            华  亭         陈良佐    

友爱于今见几人,君家友爱独专名。

良宵有梦生青草,奕叶无霜倅紫荆。

万石同施周匮乏,二心终让赐恩荣。

春风岁岁吹花萼,对此谁能不感情。    

三、楠木牌坊的故事     

冯村楠木牌坊十分壮观。何因而建,父老历来传说,为分家结义而建。义观信观兄弟相继辞世,其子有8人,子室16人,下一代有男丁27人,是一个了不起的大家庭。为帮助理解这个故事,特将八兄弟的名字列表附后。     

               八  兄  弟  名  称     

      
          观名    讳称    字    奉禄    备注            
          承宗    瑽    时和    赐义官    生二子            
          玄宗    瑢    时鸣    兵部司马(主事)    生五子            
          尚宗    珑    时纯    赐义官    生四子            
          延宗    玥    时振    赐义官    生三子            
          袭宗    玖    时顺    赐义官    生四子            
          发宗    琏    时制    赐义官    生三子            
          贤宗    瑊    时美    赐义官    生一子            
          禄宗    理    时循    赐义官    生五子         

注:1、“玖”,宗谱写成“    ”,未查到此字    

2、“瑊”老宗谱写成“    ”,未查到此字,民国三十八年谱写成“城”,安仁桥镌刻为“ 王”旁。 

谁能撑起这个大家庭?难。因而这个家到了非分不可的地步。怎么分呢?以冯瑽兄弟六人的意见,按父辈二人作两股份,然后各兄弟再分。冯瑊兄弟俩不同意这个方案,坚持以现在兄弟八人作八股份。这就是传说几百年“八分”的来历。两种意见相持不下,同意秉官评议。官爷听了陈述,感到蹊跷,习例兄弟分家,多为析产不平而争执,甚至同室操戈,致成命案。而下八兄弟却为让财而诉,无律条可依,难以评说,只得转奏于朝。皇上过目奏折,略有所思:这那是官司,是义气的表白,高尚的道德境界。若所有的家庭都能礼让,社会就多一分和谐,多一分安定。此风可扬,随赐“旌封尚义之门”匾额一块。    

另有记载,明弘治四年(1491),灾荒极为严重。黎民百姓,很多无粮断炊。绩溪县知县高梁书致冯理:文林郎绩溪县知县高梁书请伏以储积救荒,实朝廷之重务,承流宣化乃守令之当为。余以菲才,来牧是邑,恤民忧国之心未尝顷刻忘而少迨。兹承恩典,爰举劝输。恭闻义士冯理足下,久积钱财,素行仁义,故特遗吏谭琦,赍尺书而理请,宜惠然而肯来,遂发私廪之余,乐助公家之费,荣膺冠带,聿赠乡里之光辉。竖立碑牌,允表门闾之观望,扬芳千载,流誉四方,幸毋辞是祷。    

弘治四年(1491)辛亥季夏月吉旦梁敦请    

在官庭的策动下,冯理带头倡议捐粮一百四十石,八兄弟亦如数献粮,“膺冠带之荣,一门朱紫,熀耀乡邦。”同受恩荣义官。楠木牌坊按高梁书“竖立碑牌,允表门闾之观望,扬芳千载,流誉四方”而建造。又父老口传“旌封尚义之门”横匾悬挂楠木牌坊之上,因年份久远,不知何代失落。    

同年(1491)十二月吉日,文林郎兖州府峄县知县东山姚光显撰《贺冯君理荣膺冠带序》。    

明正德癸酉(1513)年孟夏吉旦,邑庠生蕉庵张孟元春甫为冯理时循撰赞词《圣恩奖义》:人知君之能积也,而不知君之能散,人知君之能散也,而不知君之靡滥,善人之未充,边檄之或乱,倾赈饥毋靳于石,义方登于乡闾,恩遂出于宸断,冠服孔嘉,符牒用焕,见者改观,闻者兴叹。且一闻通显,见迹甲科,庭训日严,子游胄监,夫故福报之徵,义利之判也耶。    

八兄弟分爨而受“旌封尚义之门”悬荣。献粮助国而赐“恩荣”楠木牌坊,显耀乡里。因而兄弟友爱益发情深。他们效仿父辈兄弟“生同室、卒同坟”,选择火烧坦猪婆形,建造了八兄弟连同妻室共二十四圹同墓而葬。气势雄伟,花冈石墓面,甚为壮观。    

公益事业为已任.    

这代人不仅节俭持家,献粮助国,同时对村中的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不惜献力。    

景泰间,冯义观、冯信观兄弟尝筑“云庄书堂”于居东偶,以诲宗族子弟,其第亦居狮子峰左”。    

成化间,冯瑢主事与诸昆时循于芦山偶获二碑,在象山麓,隙地半亩,重修云庄书院,并立第三碑。    

嘉靖丁酉(1537)年,冯理次子永绍竹亭清理云庄书院田叙,“光复云庄书院”,培养出许多廉洁清正人才。

成化年间,冯瑊出资在火烧坦下首建造一洞石拱桥--德生桥,该桥是绩、歙通往旌、泾驿道之主桥,几经修建,后称成功桥。    

弘治元年(1488),冯瑊时美出资建造了长6、5米,宽30、5米的单孔石拱“安仁”桥。     
嘉靖戊戌年(1538),冯瑊之子永传讳旨携其子孙在十里荒芜人烟的七坎岭头,建造石拱亭,让来往行人歇脚避风雨。    

人才荟萃    

成化甲午(1474)年,冯瑢初领乡荐,在下冯村立二柱“登庸”石牌坊。     
成化戊戍年春(1478),冯瑢擢任兵部司马主事,在冯村中竖四柱三门“恩荣”“进士第”。     
冯永四讳  字廷  ,(冯瑢次子)任广西柳州卫知事。     
嘉靖四年(1525),冯永度讳楷号象坡,冯珑之次子,历任河南安阳县簿、江西安仁县丞、广东茂名县知县。    

冯永传讳旨字廷式号眉川,冯瑊之子,为益府典膳。     
冤案诏雪,还于清白。明正德辛未(1511)年冯永用(冯理三子,冯蘭之父)坐部车运送储银进京,入山东境,被流贼抢劫,报于朝庭不允。无法,如数赔偿白银一千三百两以抵罪。冤气难平,遂将此案报请巡按吴越,要求洗冤,未得,而更不义者以计赂典史陈雄,罗织太守熊桂乘机侵窃,遂掇成词,献于天子,谪戍辽东三万卫。无法申辨,气奋难消,以井绳自缢,绳断命还。后又求程宗贤力求获苏,未成。正德乙亥(1515)年由兄永绍竹亭抱枉赴京恳奏,未准,不得已将永用解卫。最后由绩、黟、祁、婺、休之同事者会报大明府总制陆公,剿贼获赃银八锭,监有本府属县各役色目显足迹,节奏于朝,钦命该部行查复奏,获免。予以雪耻,还于清白之身。     
冯模,行名永厚,冯理之五子。明嘉靖年间任湖南郴州府同知。在郴州二年中常巡州属五县,清戎督税,县人察其一心爱民,每到一处,庶民翕然交颂,五县士夫已深服之,并作《模公德政谣》数首。嘉靖辛卯(1531)年冬,赐进士第前通议大夫资治尹南京工部左侍郎,前巡抚云南等处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燕泉何孟春子元撰《赠别驾冯模入觐序》。    

“觐”,诸侯秋朝天子之称,后为晋见国家元首之称。     
选录《模公德政谣》二首    

模公德政谣               何子元    

平生富贵坠中来,信是王家有用才。

盛德若愚人自仰,声华出类象推裁。

爱民如子心诚切,作事无方身教推。

公论我闻茅茨下,敢言清誉达天台。    

模公德政谣               朱明伦    

奇才天纵莅郴州,雨露恩垂草木稠。

逃屋生烟蒙化日,衡门布煖赖贤侯。

属邑四方歌五袴,寒标一鑑三月秋。

半生幸际明良世,祖道风清县洁流。    

冯道缜讳苏号望川,永传之四子,冯瑊之孙。明万历间拜任浙江龙泉县县丞,其次子汝忠迁居苏州。    

嘉靖三十五年(1556),为京闱进士奉直大夫冯蘭立四柱三门“恩荣”“大夫坊”于冯村水口。这是明代最后一个牌坊。冯蘭,行名冯道规,冯永用之子,冯理之孙。擢浙江台州府天台县知县。     
牌坊的故事粗述如此。冯村这些牌坊,除百岁坊外,所受者几乎是子恭一脉相承的几代人。尤其是砖、木牌坊的所受者,他们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他们奋发图强、勤俭持家,他们有爱民、爱村、爱国的高度道德情感,他们的献粮助国、散财济困、解囊于公益,是华夏文明的体现,牌坊是文明的象征。文革中以“四旧”之罪名给以拆除,实为一失。为缅怀祖先的优良美德,特以书录让华夏文明的精神悔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