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正学堂 >>徽学林
徽州刻书对文化发展的贡献

发布日期:2015-3-6 作者:admin

        1.校勘认真,刊刻精良,推动了我国版本学、校雠学的发展徽州刻书以校勘认真,刊刻精良著称于世,版本价值极高。无论坊刻、书院刻、官刻和私刻,都极讲究版本的精善,写刻校雠都不肯苟且。如《汉魏丛书》有3种刻奉:明徽州程荣刻38种,何允中刻76种,清王谟刻86种。版本学家范希曾称“程刻最善”。吴勉学所刻《二十子》中《庄子》和《楚辞集注》、吴继仕所刻《七经图》,其精审常使书贾剜改冒充宋版。徽刻以精善名于世,以至外地的家集都拿到徽州来刻。《袁中郎先生全集》原来已有袁氏家刻和苏州刻两种版本,但袁中道觉得这两种本子都不够理想,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把全集拿到徽州重刻。王重民评价《袁中郎先生全集》万历本“刻于新安,剞劂极精”。 

         徽刻图书不仅写刻校雠认真细致,在辑佚补缺上也颇见功力。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临海陈基著、金华戴良编《夷白斋稿》,久无刻本,仅有钞本流传,且遗失甚多,明弘治间张习为之刊刻时,或有衍文,或有脱漏,非常不理想。于是的廷博非常留心该书,后访得一明钞本,并取他书与张刻本相校,墨笔眉批触目皆是,均谓某字应钞入,某字该去云云。稍有所得,痛快非常。如卷6眉端记云:“此一行刻本亦脱去,今从《草堂雅集》补入,真快事也!” 

         2.大量刊刻插图,发展了中国的版画艺术 

         图书有插图,能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徽版图书便是以大量精美动人的插图占据刻书出版市场的。徽刻插图在明末各地发行的图书中,不仅量多,而且格调新颖,式样翻新,丰富多彩。有上文下图,如《蹶张心法》,明休宁程宗猷撰,天启元年(1621)程氏刊《耕余剩技》4种本;有文中嵌图,如《天梯日记故事》,明昭阳何胤宗校,徽郡书林周氏刊本;有图文混一,如《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明尹高第撰,天启刊本,丁云鹏画,黄伯符刻;有图中嵌文,如《酣酣斋酒牌》,明高阳酒徒茂先撰,黄应绅刻,万历歙西唐模许氏酣酣斋刊本;有双页连图,如《大雅堂杂剧》,明汪道昆撰,万历大雅堂刊本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但最多的还是单页插图。 

         明万历时期,北京、建安、金陵等地的刻本插图基本上都是上承宋元遗风,采取上图下文的形式,线条粗壮,构图简略。徽刻插图形式多样,风格上也一扫粗壮雄健之习,成为工整、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尤其单页或双页插图,使得图版加大,徽州刻工缠绵精致的刀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程氏墨苑》、《十竹斋书画谱》和《十竹斋笺谱》的出现,使徽刻插图的绘刻技巧,尤其是彩印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发展了中国的版画艺术。 

         3.编刻丛书、类书,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 

         丛书、类书便于学习,一部丛书或类书,可概括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书,买丛书或类书最为便捷。于是,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二十子》,吴珀《古今逸史》,汪士贤《汉魏六朝诸家文集》,张潮《昭代丛书》、《檀几丛书》,江旭奇《朱翼》类书等便如雨后春笋,相继推出,很多稀见典籍就是借丛书、类书形式保存于世。明末婺源人江旭奇编辑、歙人吴养 

 春校阅梓行的《朱翼》一书,杂采谱书,以类排纂,间有言论。不仅有江旭奇自己的言论,还载入江旭奇师友的言论,更尽量载入当时的通俗读物,对了解明末的社会思潮具有重要价值。王重民认为此书“正是期刊之先河”。 

         除了丛书、类书外,徽刻单本图书也保存了不少珍本秘籍和通俗读物,使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和文学作品得以传世。如郑之珍编刻的《目莲救母劝善戏文》,对徽剧、川剧、汉剧、婺剧、桂剧、昆剧、湘剧等剧种、剧目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马曰珀干金刻《经义考》,使这部文献巨著得以保存。我们现在喜爱的几种古典小说,最初也是徽州刻印的。如120回本《水浒全传》,最早的刻本是明代新安刊刻的。《红楼梦》书成后,仅有抄本流传,乾隆五十六年(1791)和五十七年,徽州程伟元两次用活字印出,即后来的程甲程乙本”。《聊斋志异》成书之后,蒲松龄无力印行,藏之于家,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才由鲍廷博为之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