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咨政 >>科研动态
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坚定文化自信

发布日期:2022-4-13 作者:汪琼 来源: 黄山日报


 □ 汪 琼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同时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充分肯定,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遵循。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立足于我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独立、民族发展与强大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的极具生命力与发展活力的中华文化。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发展进步,都伴随着文化的进一步丰富,同时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发展史中,文化的深层力量也在不断推动时代变迁,文化自信的积累也愈加强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旧”到“新”的文化转变中建立文化自信

 在革命斗争中,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围绕这一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人肩负起“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的历史重任,积极开展文化文艺工作。首先,批判阻碍社会进步的旧思想旧道德,打开了新思想新文化涌流的闸门。其次,我们党积极运用传统文化精华,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利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文化载体和艺术样式,传播科学真理,着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通过创办通讯社、电台、报刊,建立图书馆、博物馆,开展文艺宣传和群众文化活动,唤起人民的觉醒,鼓舞人民英勇奋战,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提供了精神支撑,创造了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破”到“立”的文化改造中增强文化自信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建设任务随之发生转变。为了使中华民族“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我们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建、改造一批文化机构。这是从文化的物质载体入手进行的变革,主要是撤销清理旧有的新闻、出版、宣传等机构,重新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机构;废除旧有的文化宣传规章制度,重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制定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制度,肃清封建思想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影响,推动形成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新道德新风尚。随着一系列新的文化管理制度、工作规则、政策法规陆续出台,重要文化机构国有化改造全面推进,以及一大批新型国有文艺团体的建立,涌现出《东方红》《茶馆》《红色娘子军》等精品力作。各地建起一大批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站)等文化设施。同时,为配合外交大局,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国际环境,文化实现由“破”到“立”的转变,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自信得到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两手都要硬”的文化建设中提升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飞跃发展,我国的经济自信逐步树立,与之相适应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不断丰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开始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较大程度的进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实行战略转移,文化建设迎来新契机,步入快车道。同时针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提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等新要求下,文艺发展环境日益向好,创作活力得到激发,《复兴之路》等一大批优秀作品竞相推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得到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改变了人们对文化功用的认识,文化从以往单纯发挥意识形态的功用,转变为文化也是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对外文化交流广泛深入,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逐步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两个结合”的文化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将文化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党在百年奋斗中,领导开辟了一条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道路,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基础,但仅有“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并不足以支撑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文化自信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靠事实支撑。事实支撑与信心引导的同构与互动,是我党文化自信的内在机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巨大成就,不断创造“中国奇迹”,贡献“中国智慧”,彰显“中国力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在实践中得以坚持、丰富和发展,构筑了党的文化自信“实践基石”。

 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以无形之力影响着有形存在,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党的文化自信当是我们融入血脉的精神标识,时刻影响和指引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因此,我们所有的党员干部要保持强大的政治定力,就离不开文化自信中所蕴含的真理、价值、道义和精神的遵循。尤其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信地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上,我们当以更高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以及为之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转自《黄山日报》2022年2月23日第6版理论: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坚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