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新冠疫情冲击与旅游+养生产业发展对策

发布日期:2022-4-2 作者:市委党校第65期县干班 束 权 来源: 教务处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各国旅游业产生了巨大冲击,黄山文化旅游产业亦不例外,疫情使旅游行业自身的发展模式,营商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竞争格局等发生了改变,这给旅游行业带来了危机同时,也带来了转型发展的机遇, 如何为疫情后旅游业的复苏提供建议,引发我们对旅游业长远发展的思考。

一、后疫情时期养生旅游发展的机遇

据有关部门预测,现阶段,养生旅游市场拥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发展空间巨大。未来5年,养生旅游的市场规模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20%。2020年市场规模将在1000亿元左右。养生旅游作为大健康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复合型产业,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当下,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愉快、长寿”的欲望越来越强烈,而单纯的养生已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融合时下发展迅猛的休闲旅游,养生旅游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同时,进入21世纪,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老龄人口更倾向于养生旅游。

(一)疫情倒逼旅游向“健康养生化”转型。

养生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活动环境等资源条件,以维护或促进身心健康为需求动机,结合观光游憩、生态养生、文化养生、运动康体、医疗健检和健康膳食等形式,以达到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美容美体、医疗康复和延年益寿等目的的一种新式旅游活动,是不同旅游业态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的结果。从行业发展看,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会催生一个行业的转型升级。我国旅游业在经过40年的蓬勃发展以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民对健康的认知越来越重视,健康理念越来越成熟,健康和旅游已经成为普遍而持续的需求热点。经过此次疫情,人们对身心健康和环境生态安全将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疫情的冲击使人们对于健康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可以预见,后疫情时期,以“健康养生”为特色的旅游方式将更受关注,尤其是以“健康养生”为主题、以“在旅途中保持健康”为目的的养生旅游,更符合旅游者的期待,因此,我市的养生旅游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市场需求旺盛,养生旅游发展潜能巨大。

2017年,全球健康旅游产业的规模已接近6785亿美元,约占全球旅游产业经济总量的16%,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

一是我国的养生旅游起步较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是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能。据预测,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17.4%,2055年将达到35.6%以上。

二是目前我国“亚健康”状态人口已超过7亿,占全国总人口的60%~70%,我国老年人口和亚健康人口的基数较大,康养旅游市场的潜力值得深入挖掘。在此次疫情中,确诊患者平均年龄51岁,其中3069岁患者占77.8%”,有基础疾病和免疫力低下的大群患病比例较高。未来这部分人群对于康养旅游的需求会持续快速增长。此外,随着女性休闲意识的增强,女性的康养旅游需求会更突出、更明确、更多元,目前针对女性游客市场的年增长率接近20%.另一重要的细分市场是职工疗休养市场,以浙江省为例,每年有近1000万人次参与职工疗休养活动,且疗休养人数在逐年增加。由此可见,疫情过后,康养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潜能,需求正在日益扩大。

(三)政策扶持升级,消费环境逐步优化。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利好政策并完善顶层设计,助推康养旅游大力发展。2015年,“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先后出台,鼓励康养旅游加快发展。

同时,各级政府将康养旅游列入“十四五”旅游发展规划,并编制了详细的发展战略及指导性政策意见。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已将养生旅游正式确立为新的旅游方式,纳入我国旅游发展战略,并在颁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中,对康养旅游服务体系打造、基地建设和产品开发等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和指导意见。各省市也加快政策落地,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可以预见,随着各地政府在政策层面上加强对康养旅游的宏观指导,后疫情时期康养旅游消费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康养旅游将迎来新的发展期。

后疫情时期,基于国民旅游方式的养生化转型、旅游市场的养生化需求增长、旅游政策的康养化方向扶持等,我国康养旅游必将迎来快速的发展。康养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将有力拉动市场内需,在满足人们健康旅游需求的同时,成为振兴旅游业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后疫情时期我国康养旅游发展的建议

预测分析称,从地域角度来看,以长三角地域养生市场为主,辐射海外华人及亚洲市场;从年龄角度来看,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中年为辅,中老年市场的休闲度假消费数量较大,消费诉求为医疗、延年益寿;从性别角度来看,以女性市场为主,养生保健消费较大,其养生商品的购买力较强;从商务市场看,养生保健消费量大,对养生餐饮消费要求较高;消费者较为注重生态养生场所的档次规格,振兴旅游业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以旅游市场人数,调整景点门票价格吸引游客。

在今年,我国一些省份,在疫情减缓期,以景点零门票价和政府补贴形式,吸引游客唤醒旅游市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此,我市应该以解放思想的思路,调整降低景点门票价格杠杆吸引游客,激活市场动力。以灵活的门票价格开放黄山全市49个大小景点。

(二)针对疫情长态化趋势和久居家中群体,开发低风险地区点对点旅居养生游。

如果疫情有长态化趋势,一方面看是坏事,另一方面看,又替在巨大需求市场,我市必需改变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对因疫情长态化发展久居家中群体,迫切需要出游群体,开发安全、适宜的旅居养生游项目,开发大市场。

(三)开发多元化养生旅游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市场需求养生旅游的出现,我市应该顺应人们旅游观念的转变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将发展理念转化为具体产品,是我市改革旅游的动力点。旅游者的康养旅游需求通常包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美容美体、医疗康复、延年益寿和养生文化体验等方面,此次疫情也衍生出许多新的需求,如提升身体免疫力、调节身心健康、保持乐观情绪和培养积极的生活情趣等。在满足普遍需求的基础上,养生旅游针对各细分市场的需求应有侧重,应实施多元化且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开发战略。

1. 开发亚健康人群的康养旅游市场。

亚健康人群希望通过康养旅游达到保持精神活力、舒缓工作生活压力、改善职业健康状态和提升健康水平等目的。因此,针对这类人群应重点开发康体健身型旅游产品,即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运动、休闲、娱乐、自驾游为主要方式,通过游客主动参与诸如生态体验、森林浴、户外健身运动等活动,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依托气候资源、新安医学资源,开发一些医疗健康旅游产品,游客在舒适而宁静的环境中得到专业的健康管理与咨询服务。疗养+特殊的营养膳食、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治疗、水疗以及治未病等。

2. 开发品质生活人群的康养旅游市场。

这类人群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在关注身体机能健康的同时,更关注心灵和精神上的舒畅。依据这一特点,可重点开发文化养生型旅游产品,如以国学养生文化、道家养生文化、中西医养生文化和艺术养生文化等人文养生资源为基础,开发养生书院、养生禅院、讲堂、博物馆、展览馆、养生文化学习班等康养旅游产品,重在向旅游者普及养生文化和养生知识。此外,可依托自然和人文资源,开展太极、瑜伽、禅修和冥想等心灵康养活动,以及茶艺、茶道、棋牌、观影、舞蹈、摄影和阅读等各类文体休闲文化养生旅行游。同时,还可重点开发一些观光游憩型康养旅游产品,如以自然环境、景观设计和游赏服务设施为核心要素的各类疗愈花园、五感花园、森林健康步道、中医景观文化园和湿地观景长廊等。

3. 开发女性康养旅游市场。

女性旅游者热衷于泉、SPA、美容和美体等康养旅游服务,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对美丽的追求矢志不渝,针对这一群体,应重点开发温泉水疗养生、美容美体等旅游产品,同时注重自然生态价值的融入与呈现,以汉服+鱼灯+摄影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和服务细节为关键。针对女性旅游者的特定消费心理,康养旅游产品的开发还需特别关注品牌价值塑造和客户口碑营销。

4.老年康养旅游市场的开发。

老年康养旅游市场的需求,打造新安康养、温泉度假、森林氧吧等“养生+养心”沉浸式体验模式。一方面体现在自身健康方面,老年人希望能延年益寿、身心舒畅、减少病痛,从而提高晚年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则是社会性的,老年人期望通过旅游活动加强人际交往,培养兴趣爱好,结识更多的朋友。因此,针对老年养生旅游者,应重点开发森林避暑和乡村度假等候鸟式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森林养生、湖泊养生和田园养生的旅游功能。

5、针对外国游客群体,开发中华文化旅游体验模式。

结合外国游客群体需求,开发发中国美食、中国茶艺、中国书画、中华民俗和中华武术等文化旅游体验模式。

6、结合乡村振兴,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一是将乡村与田园融合开发。以田园为主,以村庄为次,以自然为补充,做到田园的村庄化和村庄的田园化,将村庄和田园融合成古诗中小桥流水人家整体。二是将自然与艺术贯通融合开发。使田园、村庄和自然环境的设计更符合美学规律,符合养生者的审美需求,使其更具有艺术气息,更有品质。三是将养生与生产结合开发。通过农作、农事和农活等方式,实现养生的目的。四是将趣味与劳动结合开发。采茶作为劳动,乐趣知识体验,要融入旅游元素,开发成家庭亲子教育等旅游。

a、以景观资源——开发静养旅居

乡村景观经过悠久的历史演变,山、水、生物等风光展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本质,和谐的景观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灵上受到美的熏陶,产生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进而沉淀浮躁与喧嚣,释放郁闷与压抑,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起到养生、保健、治疗的作用。提供旅居静养需求群体康养。

b、以空气资源——开发负氧离子养生

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具有养生功能。现代科学证明,当负氧离子浓度达到4000个/ cm3时,可以满足人类疾病预防及治疗和健康长寿的要求。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可以与其它活动一起,形成特色的养生产品。可将负氧离子与疗养保健机构、相关仪器等结合,实现负氧离子对相关疾病的针对性治疗。

c、以农耕活动——开发动养生

“以动养生”是我国古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朴素的养生观念。三国时的医学家华陀认为:“动则谷气易消,血脉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记述:“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原始农耕,可让人们体验古老农耕文化,感受对天地的敬畏之情;农场租赁,可利用都市人闲暇时间修身养性;科技农场,让人们在农业

d、以人文资源——开发和养生

乡村人文资源包括乡村文化、民间习俗和传统节庆等,是游客体验生活习惯、民俗活动重点追求,是养生的人文资源,让游客参与到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艺术中,或者让游客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人,让乡村的人文活动陶冶游客的身心,实现乡村养生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双赢。

e、以饮食资源——开发绿色环保食养生

饮食是生命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太平圣惠方》中的很多篇章都有关于饮食对健康和疾病产生影响的论述。乡村的“以食养生”主要体现在时令养生和有机、环保、无公害食材养生两方面。时令养生指根据季节,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不同养生之法,坚持“不时不食”的理念;有机养生则是指由乡村提供的绿色、无污染食材构建的养生食品。

f、以环境资源——绿色睡眠养生

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人的睡眠,而睡眠与人体健康与否有密切关系。清代李渔说过“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为“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城市喧闹影响睡眠环境,与乡村睡眠环境有很大差异,乡村中的各种声音构成了一首美妙的催眠曲,以提供对睡眠群体需求。

 发挥黄山市山水人文优势,建设高气质现代化文化旅游名城,打造高水平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高品质休闲康养胜地;打造“五个之城”,让黄山成为人类心灵疲惫修养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