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教师文库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

发布日期:2019-6-13 作者:程 蔚 来源: 《黄山日报》2019-04-23


2010年底,国家财政部、环保部启动了全国首个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保护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并于2011年正式实施,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新安江流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倡导和推动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先行探索地,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6年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启示。流域地区探索出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复制的“新安江模式”,为我们从顶层设计上、在制度层面上解决中国大江大河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成功样本。推进和完善新一轮生态补偿试点需要多点发力:

一、持续保持水质稳定

与前两轮试点相比,第三轮试点要进一步优化水质考核指标,继续深化流域系统保护和治理。在水质考核中加大总氮、总磷的权重,重点加强流域氮磷面源污染防控,有效控制流域面源污染。同时,从流域统筹保护的角度,开展总磷河湖标准衔接、系统防控方面的研究,相应提高水质稳定系数,引导安徽方加大水质治理力度。

二、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目前新安江的试点基金中,国家财政每年的3亿元是以“水流域治理”的名义下拨的,预算中并没有生态补偿项目。其次是省际之间怎么补?《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实施方案》中规定,若街口断面的补偿指数达标,浙江省1亿元(第二轮2亿元)资金拨付给安徽省;若街口断面的补偿指数不达标或新安江流域安徽省界内出现重大水污染事故,安徽省1亿元(第二轮2亿元)资金拨付给浙江省。新一轮补偿,两省要在现有补偿方案和补偿协议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合作方式和内容,在产业输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形成全流域战略合作,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流域生态补偿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改“输血式”补偿为“造血式”补偿,努力形成更多制度成果。

三、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

从融资的角度看,现行生态保护补偿支持政策尚显不足,建议财政部门积极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同时,建议中央财政继续予以一定期限的适度补助,协调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跨省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一是明确生态产权。建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二是强化一般性转移支付的生态功能。在中央对地方一般性转移支付测算中,加入地理区位、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度等环境因素作为生态功能指标,并赋予较高权重,提高转移支付系数。三是规范政府间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建立横向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基金;明确生态补偿的范围,横向转移支付的规模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应弥补成本总额协商确定,并实行动态调整。四是拓展生态补偿资金来源。加快发展绿色债券、绿色信贷;优先发展生态PPP项目;发行环保彩票。五是实施绿色GDP及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考核评价体系,为准确测算生态保护区的贡献提供依据。

四、完善生态补偿立法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有的补偿不到位、有的收费后不治理,补偿随意性大,补偿受益者与需要补偿者脱节等现象。要保证环境政策的稳定实施,生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开展,都必须以法律为保障。必须要尽快完善生态补偿立法,实行依法足额补偿。通过严肃的法律来激励、引导、约束各方行为,形成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努力实现生态补偿的法制化、规范化,推动全流域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汪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