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6-4-12 作者:hzwh
核心提示: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与此同时,总理还提出“中国精造”概念,即“中国制造+互联网。”联系到黄山,一个盛产能工巧匠的地方,听听两所具有中国特色职业学校发出的关于“工匠精神”的声音。
兴奋的职教人
3月5日,老家休宁的职教人聂圣哲,在其微信公众号更新了一条微信:“加急,‘中国精造’终于成为《政府工作报告》新动向。”
微信中引用了当天上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和“精造理念”。在聂圣哲看来,总理在国家层面提到“工匠精神”难能可贵,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精造的根本。
在3月5日之后的几天时间里,聂圣哲推送了《有一种学位,叫匠士》等关于“工匠精神”和“中国精造”的文章,引起微友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关于“工匠精神”,聂圣哲在2003年就已经努力在实践中了。那一年,他着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木工学校——德胜鲁班木工学校(现已归属休宁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这也是中国国内唯一一所毕业时不以论文考察为毕业准则的学校。但是,要达到毕业水准并不容易,第一学期要能独立制作一把方凳,第二学期要独立制作一条长条凳,第三学期需独立制作两把太师椅,第四学期则要独立制作一张八仙桌。说起来,中国匠士的“论文”也没什么大不了,一张八仙桌、两把太师椅,但能做到不用一颗钉子,全靠榫卯结构完成,没有扎实的工匠基本功不行。
中国匠士扬名世木赛
一转眼间,木工学校已经走过了13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2015年的世界青年木家具制作邀请赛上,该校学生李涅、吴忌代表中国参赛,他们凭借纯手工技艺,打造出没有一颗钉子的榫卯结构传统家具,获得最高奖——传统工艺奖。参加比赛的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印度、以色列等国青年们,大都是半机械式操作完成。还有一位学生徐长军,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四届全国高校高职学生木作技艺大赛暨2016世界木材日国际青年家具制作邀请赛(中国区)选拔赛上,一举获得冠军,拿下2016年世界木工技术大赛“入场券”。
几位农家出身的中职生因为连续在全国高职生比赛中拿奖夺冠,用学校老师毛银奇的话说,“高校高职的技艺大赛,作为中职学校本来是没有资格参赛的,但能够连续在世界大赛中获奖,从而引起了组委会专家的‘关照’,特批学校报名参赛。”
另据休宁一职高副校长汪丽庆介绍,从2003年到2015年,12年时间,从木工学校毕业了400多名木工匠士,除了小部分自谋出路外,大部分匠士选择到德胜洋楼公司工作,包括在国际国内木工比赛上获奖的吴雄、吴忌、徐长军等。一技之长带给这些农村孩子的回报是,他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一毕业就被用工单位抢着雇用,获得工作和收入;他们改变了家庭的命运,帮助家庭脱贫致富;他们改变了民间木工行业日渐式微的命运,传承的是起于唐宋、盛于明清的徽派木工技艺,既能建造出零投诉的精美别墅,又能为徽派建筑的复兴贡献能量。
“工匠精神”是徽州的DNA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自古就有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的说法,是培养能工巧匠的沃土。
位于歙县的安徽省行知中学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是黄山市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校长于日锦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使职教人为之一振。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之基,“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之魂。
于日锦认为,“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把99%提高到99.99%;“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不投机取巧,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工匠精神”是专注坚持,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上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工匠精神”是专业敬业,其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于日锦介绍,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他们“长寿”的秘诀是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于日锦说,“工匠精神”不是瑞士、日本、德国的专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很大意义上说就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史,而古老的徽州更是传承“工匠精神”的典范。“工匠精神”孕育出了大徽商,“工匠精神”撑起了大徽州,“工匠精神”传下了大非遗,“工匠精神”是徽州的DNA。只是,当“工业4.0”红遍大江南北之时,人们困惑了,有了“工业4.0”,我们是不是不要“工匠精神”了?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无论技术发展到什么水平,都离不开人这一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即便是制造工艺水平非常发达的波音公司和空客公司,也都需要靠一些技能水平相当高的人员从事这些手工劳动。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实现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科学家脑中产生想法,工程师图纸施工实现工程化,工匠制造出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作为行知故里的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弘扬‘工匠精神’,我们责无旁贷。”于日锦说,手脑双挥出大国工匠,知行合一育非遗传人,他们已经并将继续把“工匠精神”作为行知职教之魂,为黄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在非遗教育体系探索上,发扬光大“工匠精神”,率先创建全国首家行知非遗学院,让徽州涌现出更多的大国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