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2-18 作者:鲍飞立 来源: 马基教研室
日前,欣悉黄山市及屯溪区政府有关部门拟将中心城区新安江南岸阳湖村“外边溪”(含“阶级头”)一带徽派古民居街巷地段开发改造,建成“黄山市屯溪外边溪摄影村”,作为“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作为徽州茶商的历史遗存。改造后的“外边溪摄影村”将与“屯溪老街”“黎阳老街”形成“屯溪三江口历史文化景观”金三角。其中还将建设“茶叶大王吴荣寿(即吴俊德)纪念馆”,旁侧配套建设“茶务都会及滨水摄影区”等施游、餐饮、休闲景区。作为一个从小在此长大的“老屯溪”和校址就在外边溪的屯溪二中一名近30年校龄的“老二中人”,笔者早就对吴俊德这位清末民初屯溪大茶商的名字如雷贯耳对他当年积极牵头捐助巨资购地兴学,创办徽州新式学堂的义举颇为赞赏。本文就来说说吴俊德与“茶商崇正学堂”的有关情况。 吴俊德(1873-1934),又名荣寿、永柏,歙县岔口人。他十三岁到阳湖一家广东人开设的茶号帮佣,虽缺文化,却颇精明,逐渐炼就一手硬功夫,制茶的各道工序样样精通,毛茶上手就能分别出产地。后该广东老板回乡,将号屋、生财盘点半卖半送给他,他才开始自主经营茶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他在阳湖开设“怡和”茶号,经营“屯绿”。起初,规模很小,属“小字辈”,大茶行老板根本瞧不起他,无人给他的茶号缮送招牌,联系茶叶出售业务。后得到屯溪“致祥”钱庄支持,终立稳脚跟。后陆续开设“怡春”“永源”“华胜”等茶号,最多时(民国初年)达18家(民国9年即1920年,屯溪共有茶号109家),茶工千余人,年产精制“绿茶”二、三万箱,数量几占屯溪“屯绿”产量半数。他收茶叶时讲茶价说一不二,茶农愿和他打交道。在制作上,择采婺、歙两地之长,突出名茶的天然色、香、味。在销售上,敢于打破陈规,排除上海茶栈中间盘剥,直接与上海洋行交易,快制快销,抢先卖个好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屯溪其他茶商裹足不前,而他反而大量除购毛茶精制,年产两万箱。欧战结束后的民国7年(1918),“屯绿”国际市场销路转畅,价格回升,“特珍”每担售价高达313两,他大获其利,赚银10余万两,由此吴俊德声望大升。于是,他又斤资开设“吴美利茶行”和“吴益隆酱园”等店铺,在屯溪街上拥有店房数十幢,可谓富甲乡里,显赫一时。然而好景不长,到了民国16年(1927),“屯绿”茶价下跌,洋行趁机操纵市场压低茶价,他受损甚巨,亏血本达10余万元。民国18年(1929),安徽东至人、悍匪朱富润(俗称“朱老五”)火烧屯溪街,不仅他的数十幢房屋付之一矩,而且阳湖家宅也遭焚毁,损失惨重。此后吴俊德资金匮乏、周转失灵,一蹶不振,抑郁而终,寿62岁。
吴俊德于清末曾被推举为休宁县商会会长,还与屯溪另一大茶商洪其相发起,建立了徽州六邑“茶务总会”(民国后改为“茶叶公会”),担任会长达30年。他乐于资助地方公益事业,如办学、修桥、筑路、建庙、建公园、组建救火会与渡船会等,并参与救济灾民活动。清末,称雄商界数百年的徽商日呈颓势。其时,徽州茶商生意受到外来机制茶的冲击,徽商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非转向产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不能挽救其衰败命运。同时,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商界中求得生存,还必须有先进、科学的经商手段,于是他们就在家乡先后办起实业教育,掀起了一股捐资、集资兴学热。“茶商崇正学堂”应运而生。清宣统二年(1910),吴俊德在其住地阳湖投资捐地建筑校舍,创办“茶商崇正学堂”。
当时,该学堂为初等农业学堂,又称为“徽州乙种农业学堂”,以蚕桑为主科。清宣统三年(1911)又扩增中等农科、预科两班。民国元年(1912),预科学生毕业后,专办初等农科及附属小学。民国二年(1913),根据徽州人大多经商的特点,又改设商科,易校名为“徽州乙种商业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改办普通小学,属屯溪茶号、钱庄两商公立小学,校名为“屯溪茶商小学”,校长由歙籍人士、时任休宁县商会执委、休宁县茶叶同业公会主席姚毅全兼任。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由陶行知先生先任校长,后又由著名款籍人士姚文采接任校长的江苏南京“私立安徽中学”(简称“皖中”)紧急迁来屯溪,设立“徽州分校”。多赖屯溪工商界人士鼎力相助,借用茶号.小学当校舍开学上课。该校本部和高中部就设在阳湖“茶商小学”。1939年7月,因日本飞机首次轰炸屯溪,该校被迫迁往阳湖充溪的柏山“齐祈寺”上课,俗称“柏山皖中”。直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又全部搬回阳湖原校址。是年9月,在姚文采校长提议下,该校迁回南京复校,留下全部图书、仪器设备及部分教师在屯溪成立“徽州分校”,仍由姚文采兼任校长,直至1949后4月屯溪解放。屯溪“茶商小学”于1942年改称“休宁县阳湖乡中心国民学校”(系完全小学)。1951年9月,屯溪工商界著名人士、徽州茶业巨子孙友椎先生(曾任安徽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主任委员)在此创办屯溪“私立工商初级中学”,校长由时任屯溪市工商联会会长的王维志兼任。195年10月,根据中央教育部指示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由屯溪市人民政府正式接办,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皖南区屯溪初级中学”,并派来首任党员校长王杰(后调往合肥,曾任省外事办主任,正厅级离休干部)。1954年更名为“安徽省屯溪初级中学”,1961年被徽州行署确定为地区重点初中。1972年又更名为“屯溪市第二中学”,并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79年被屯溪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重点中学。1987年徽州地区改建为省辖黄山市,1988年该校正式定名为“黄山市屯溪第二中学”。2001年被黄山市教育局评定为市级示范性完中。2003年由安徽省教育厅正式批复创办“黄山市外国语学校”,隶属黄山市教育局主管,与屯溪二中系“一个学校、两块牌子”,面向全市招生。
屯溪阳湖“茶商崇正学堂”是一座坐北朝南,粉墙青瓦的庭院式建筑,为两院三进“四合院”式组合,以我国古代传统的中轴线两厢对称布局。进深58米,面阔29米,占地面积1682平方米。第一道正门为砖雕八字门楼,穿过正门即门厅,门厅五开间。通过门厅是一大庭院,庭院两侧为沿廊厢房。穿过庭院中雨道直通露台式大堂(正堂)。正堂中门照壁上挂“崇正堂”匾额。大堂之后又为一天井及左右厢房。最后一进为寝殿(二层楼阁,现只剩一层)。建筑结构内为大木构架,外以砖墙围护。木构架为“宋营造法”之抬梁式结构,大堂设七开间,寝殿五开间。大堂顶棚前后部为卷棚拱轩;正脊部为“人”字轩。特别是构架之梁头、驼峰、斜撑、雀替、平盘斗等木构件均施以精美的雕刻,描金油彩,图案各异,惟妙惟肖。人物生动逼真,动物活泼有趣,花卉栩栩如生。大堂沿口斜撑雕刻图案各异,明间是两组大小九只圆雕狮,次间为回纹卷草图;稍间为鲤鱼吐水图。梁仿间平盘斗雕刻也不雷同,明间为人物故事左送右迎图高浮雕;左边画面为送亲人牵马出门读书、经商;右边画面为家童扫地迎接故人衣锦归乡;中间画面为大团圆庆贺。故事题材反映了徽商生意兴隆、荣华富贵之经历。次间平盘斗左雕蟠桃(意祝寿);右雕佛手(喻福寿)。其背面均刻如意纹,雀替刻灵芝纹。大堂木柱上挂有启迪后人修身治世之哲理的泥金木槛联,增添了书香气氛,也昭示了办学宗旨。四周高墙封闭,山墙造型设计独特,有别于分层跌落的徽派马头墙,而形同于苏州园林风格。地面为石板铺地,屋顶覆以小青瓦,与白粉墙面对比和谐,色彩明朗。两块刻有“茶商崇正学堂界”的长条形石碑分别嵌在学堂外墙南北两侧转角缝中,清晰可见。纵观整座建筑,造型古朴,工艺精湛,美观实用,集古、雅、美、实为一体。可见昔日徽州茶商建此学堂一木一石精心挑选,但求完美,也显示了当时徽州茶商经济资本之雄厚。该学堂确为黄山市中小学校园内已不多见的古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物价值。
2011年7月,屯溪阳湖“茶商崇正学堂”被整体搬迁到位于市中心城区西部的“黄山市文化艺术长廊”规划景区内,异地重建,妥善保护。目前,黄山市委、市政府正大力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明确规定,要对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建造的各类古民居、古祠堂、古书院等古建筑予以摸排、登记、保护,并统一管理、维修。而屯溪阳湖“茶商崇正学堂”属于该范畴。如能将“茶商崇正学堂”在原址修旧如旧,永久留存,该是多好啊!
(来源: 《屯溪大茶商吴俊德与“茶商崇正学堂”轶事》 - 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