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9-1-10 来源: 2006年12月11日
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婺源松岩里(今紫阳镇)人。朱熹之父,儒林学者称为“韦斋先生”。他幼有俊才,曾游程门弟子罗从彦门,问河洛之学,其理学思想对朱熹一生有深刻的影响。政和八年(1118年),以上舍登第,授廸功郎,任建州政和县尉,由此举家徙闽成为婺源茶院朱氏入闽始祖。
政和县位于闽北,是朱松历职的首任之地。县域地僻民穷,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举邑文盲充斥,名儒贤士鲜如凤毛麟角,而且民间多溺女弃婴之恶俗,乡里细民又好讼勇斗。朱松入尉政和,通过细察民情乡俗之后,决定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治理。首先,他关心民瘼,轻徭薄赋,使乡民安于农桑,人日益富。其次,废除严刑峻法,施理学教义于民,对民间诉讼多以调解以息其争;并通过说理感化,改变了政邑溺女弃婴与好讼之陋俗。不少乡民受感之后,语后人曰:“活汝者,新安朱先生也。”第三,大兴教育办书院。政和自古以来文化落后,邑中子弟除豪富之家延师就读外,没有一座象样的书院可教乡民。朱松始筑书室于县邑桥东,命其室曰“韦斋”;韦者,取古人佩韦之义以自警也。不久,又建“星溪书院”于桥南正拜山下,既作其职事之余读书、论理与鸣琴佳地,又为邀集饱学之士讲学会文场所。接着,还在黄熊山麓创办了“云根书院”;他不仅亲自讲学督课,且延乡儒名师,以教当地生员。在朱松的倡导和努力下,政和文风崛起。按《政和县志》记载:自朱松创办书院始,政邑读书者倍增,人才辈出。从南宋绍兴(1131-1162)
历元而明而清,先后出过15名进士、45名举人、381名贡生。为感朱松的德治政绩,政邑士民特于星溪书院建立一座“韦斋祠”,春秋二祭。
宣和五年(1123年),朱松更调南剑州尤溪县尉,摄监泉州石井镇税。绍兴四年(1134年),御史胡世将、泉州守谢克家同荐朱松为试馆,高宗嘉赏,除秘书省正字。此后,历官左宣教郎、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与修《哲宗实录》。又历司勋吏部两曹转奉议郎,再转承议郎。秦桧当政,对金议和,朱松以吏部郎与同僚上章,极言其不可。秦桧怒,同御史陷松怀才自负,遂于绍兴十年(1140年)受贬出知饶州,不赴;自请赋闲,改主台州崇道观。
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松被追谥为“献靖公”。其著作《韦斋集》12卷,选入《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