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4-7 作者:黄立侠 来源: 黄山日报
内容提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潜能
◎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培育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情感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栖息的共同体,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治理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既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改革发展工程。社区居民参与是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基本途径,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但从社区治理的长期实践来看,由于社区治理平台载体单一、居民主体地位彰显不够、主人翁意识不强、社区情感缺失等原因,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意愿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如何激发居民广泛参与,实现社区高效治理特别重要。
一、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潜能
社会的不断进步推动着社区居民对美好宜居的社区生活提出更高要求。期待社区环境更宜人、期待社区治安更稳定、期待邻里关系更和睦、期待便民服务更周到,这就是居民的真实需求,如何激发居民的深度参与,在实现过程中培养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要回归社区的自治功能,以政务公开、公众监督的方式为社区治理和服务增能提效,推动社区凝心聚力为居民提供精准化和精细化的服务,以增强社区参与的自发性和自觉性,形成基层治理良性互动的新局面。
二、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社区是居民美好生活的港湾,而社区居民则是港湾停泊的一艘艘船只,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必须源于居民自我的内在的推动力量。然而,在治理实践中,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彰显,主人翁意识明显不足。因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居民在思想观念、生活品位和精神追求上的合理需求,建立健全社区治理制度,深入小区楼宇、单元住户就社区决策、社区活动开展询问沟通、听取呼声,对意见整合、消化和吸收,汇集成居民的共同意志,描绘出最大同心圆,形成社区认同,推动形成参与社区治理的“自觉”,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和主人翁意识充分彰显。
三、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目前,社区工作普遍存在形式枯燥、载体趋同等共性问题,是制约居民参与治理的瓶颈。因此,要凝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理顺各方主体权责关系,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汇聚基层党组织、居民、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和力量,多措并举搭建参与平台。推动支部建在小区、楼院,引导党员亮身份、当先锋、作表率,打造“党员先锋岗”平台,带动和影响更多普通居民融入社区、参与治理。搭建“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定向帮扶弱势群体,开展治安、家教、家政等志愿活动。培育社会组织、拓展社会服务内容,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开通线上社区“直通车”,多渠道提供参与路径和载体,开展共商共治,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的工作体系,更好实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四、培育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情感
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城市流动的加速直接带来社区陌生感的增强,社区结构日益复杂,同时城市社区居民间信任隔阂和信任危机等现实问题,加剧社区治理的难度。作为一种缩小版的社会利益共同体,社区内部拥有自然的情感联结和精神层面的向心力,这种向心力凝聚起社区居民的共识,有助于社区居民树立起社区治理人人有责、治理成果人人享有的良性观念。因此,利用情感因素,通过情感互动实施情感治理可有效激发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通过举办“最美家庭”“社区之星”评选、厨艺竞赛、文艺表演、邻里互助等活动,从居民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入手,急人之所急、帮人之所需,不断消除信任危机和冷漠隔阂,营造新时代空间就近、情感交融、互帮互助的新型邻里关系,推动建立“人人参与,人人共建、人人享有”的社会共同体,使得社区自治有温度、有热度,实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效能的最大化。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建设美好社区,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以广泛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强化社区认同,激发主人翁意识,必将实现社区的高效治理、加速美好社区生活的到来。
(转自《黄山日报》2021年4月7日第6版理论:激发居民参与实现社区高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