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3-24 作者:罗丹 来源: 黄山日报
内容提要:在后疫情时期,社区治理模式的机制研究对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
◎构建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形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机制
◎培育优秀社区工作者队伍
◎加强“韧性社区”的建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要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有些地区陆续出现疫情的反弹情况,许多社区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联防联控的社区治理机制,成为抗疫“中国经验”中的一大亮点。在后疫情时期,社区治理模式的机制研究对完善我国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价值。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旨在整合社区各种积极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使社区各类事务都有处置的渠道,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丰富便捷的公共服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回顾抗疫行动,最成功的特征就是党员干部下沉到社区一线,与社区干部并肩作战,与疫情防控指挥部直接呼应,形成了应对复杂紧急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社区治理机制。一方面,建立“社区吹哨,各方报道”的长效机制,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在日常及紧急状态下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充实社区工作力量。另一方面,社区自身通过对话、协商、沟通、协同、合作、共事的机制,建构相对稳定的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党员要冲锋在前,探索让每个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机制,使得社区在危机时期能够有效动员居民力量、补充社区防控力量不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从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来说,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构建社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社区作为社会治理金字塔的底座,是应急管理的主战场,是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场所、是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是开展救援活动的第一战场,社区应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社区对突发事件应对的成效。一方面,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社区等基层组织在应急状态下的相关权利义务和应急保障措施,拟定综合应急管理体系工作职责,细化各主体在基层应急中的职责清单与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优化社区治理应急管理机制,通过制定社区应急预警、社区应急处置和社区应急恢复等环节,多维度提高社区的应急能力。
形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机制。为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敏感性和准确性,实现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化、信息化和现代化,需要加强社区信息技术建设。一方面,大力推动社区信息技术建设,通过社区智慧平台收集信息和风险预警功能,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将基层发现的可疑线索快速直报,起到早期预警作用,提升社区防控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平台汇聚辖区内居民、物业、商家等信息,高效解决人口流动、交通管理、物流供应、健康管理等治理难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社区信息化在技术应用和服务范围上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延展,智慧社区建设已为大势所趋。
培育优秀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是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力突出、群众满意的专业化、职业化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按照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敢于担当的要求,注重培养具备领导力的社区领导者。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符合社区发展需要的优秀社区工作者队伍。通过构建社区干部科学、规范的晋级考核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推行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增强社区在突发事件中的组织动员能力,在非常态时期,赋予社区更大的自治权,允许社区先行、先动。并根据社区治理能力的差异,构建社区合作互助平台,将社区培育成为有自主性的治理单元。
加强“韧性社区”的建设。韧性社区是以社区共同行动为基础,能链接内外资源、有效抵御灾害与风险,并从有害影响中恢复,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动社区。所以,韧性社区建设是城市安全和社会建设的一个部分,是国家应急管理思维结构转变的一个支点,也是韧性城市建设的有效尺度。“韧性社区”的行动逻辑可以归纳为“灾害冲击——韧性抵御——灾后重建”,韧性应该贯彻到社区工作的始终。一方面,社区规划是建设韧性社区的基础与前提。社区规划不仅需要考虑到自然规律,重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还要考虑社区居民避灾与救灾物资发放场所。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在抵御社区灾害和灾后重建阶段,需掌握相关灾害知识、关注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快速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灾害,重视社区韧性评估。
(转自《黄山日报》2021年3月24日第6版理论:后疫情时期社区治理模式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