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自建文库 >>学院论坛
关于保护田园风光 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2-4-2 作者:市委党校第65期县干班 刘同跃 来源: 教务处

 


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的理念,田园徽州的自然味·乡土情正以全新的定位,助力我市的乡村振兴。保护好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发展休闲农业、现代农业,是推进村落、田园、山水可持续发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高水平转化的重要路径。

一、问题

    (一)村庄规划编制推进缓慢。按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印发黄山市村庄规划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要求,各区县正在推进试点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受到“三调”数据、“三线”划定和上级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试点村庄规划成果尚未完成评审、批复等规划程序,无法有效指导现阶段村庄的保护和建设。

(二)村庄建设监管缺位。在农业执法体系不够健全,乡镇多采用突击集中执法和外包服务。农村建房乱象频现,乱搭乱建、建新占老、一户多宅,贪大求高、空置严重等等,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影响村容村貌和整体田园景观。

(三)耕地保护意识薄弱。一方面是多数群众把承包土地当作自有财产,认为种什么、给谁种,甚至弃耕抛荒、私下买卖土地修建房屋是自己的事,只要使用权利,不管承包义务,耕地保护的法治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村一级对农户承包地的实际经营情况底数不清,造成粮种补贴等政策的发放没有与耕地实际经营情况相挂钩,弃耕抛荒、甚至土地被征用或用于建房依旧享受农业补贴。

(四)土地抛荒及非农化现象突出。一是由于劳动力价格的高涨,传统农业的比较效益大幅下滑,甚至出现“亏本”,农业已经演变成农民的“副业”,可有可无,造成土地抛荒。二是处于种植效益考虑,农业产业结构出现了转型,少数农民或经营者改变农田用途,开展花卉、茶叶、果木的种植或挖鱼塘、搞养殖等设施农业,非农化现象突出。

(五)水利排灌设施脆弱。一是权责不清。农村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配套的水利设施的管护主体也是村集体。现实上是村组不愿管、农民不想管、经营主体管不了,处于“真空”状态。如,在一些项目建设过程中,因前期工作不全面,农田水利的排灌系统就遭到损毁。二是投入不足。农田水利设施具有跨区域的特点,面广、线长,投入大,加之自然灾害等原因,每年都需要维护维修,一方面是小型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争取比较难,同时对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也有严格规定,地方财政压力大。另一方面是多元投入机制不健全,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较弱,小型水利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未能形成。

(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强。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够强,大都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与加工,产品较为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经营的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和用工成本不断攀升,挤占农业仅有的一点利润空间,农业规模经营的风险保障善待完善。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层次低,相当一部分属于松散型的结合体,缺乏科技含量和专业人才,附加值较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二、建议

围绕“让黄山成为快节奏现代人的心灵休憩之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域美丽大花园”的建设要求,结合我市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布局,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打造“点上出彩、线上美丽、面上洁净”的田园景观,走出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美丽农业+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

(一)注重规划引领,推进规划编制。一要加快规划编制。根据国家和省市的要求,尽快完成村庄分类,有序推进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按照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完成全市村庄规划的编制工作。二要科学组织实施。充分结合村落文化、村庄风貌等因素,强化村庄环境整治和风貌整治,有序实施田园风光打造工作。三要严格管控。落实乡镇管理主体责任,加强农村宅基地、农村建房和设施农用地审批把关,严格控制村庄建设边界,严防建筑风貌破坏。四是做好种养产业整体规划布局,打造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生态化、融合化发展的特色农业村、农业精品园、果蔬乐园,进一步提升全域田园景观水平和农业美丽化水平。

(二)加强承包地管理,建立耕地台账。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为有效遏制耕地抛荒现象,最大限度提高耕地利用率,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鱼塘等其他类型农用地,要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台账制度。一是分村、组详细摸清本辖区的土地总量、耕种情况、抛荒面积及原因等等,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村组掌握耕地家底以及农民的耕作情况,并探索建立和完善耕地抛荒的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耕地保护工作责任制,明确乡(镇)村的工作职责及任务,完善防止耕地抛荒的服务机制,统筹推进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防止耕地抛荒工作取得成效。

(三)完善市场行为,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南方丘陵地区,地块较为零散,耕作成本偏高,规模经营、特色种植尤为必要。一是建立耕地有序流转机制。鼓励新型职业农民规模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单位效益,增强农业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二是调整产业结构。“一稻一油”的传统种植模式比较效益低,农民的积极性不高,抛荒、半抛荒在所难免,种植一些附加值高的作物,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利于田园风光保护的作物,实现效益与田园风光保护的双赢。三是拓宽农业发展思路。旅游企业可成立农业生产经营部,流转重点景区周边和重要节点的土地集约经营,采取小田园综合体模式,探索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即保证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又保护了田园风光,推进农业休闲旅游。

(四)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农业基础。一是结合各区县农田水利专项规划,围绕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制定县(区)、乡(镇)、村和经营主体各层级的责任清单,细化责任,明确职责,区域协调、统筹推进。二是规范农业的专项补贴,村组摸底、乡镇把关、部门核实,确保“有种才有补”。三是培育农业生力军。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将来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大力度扶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在项目、资金和人才培养各方面给予倾斜,并积极做好农业的招商工作。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保护合力。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宣传平台,特别是乡镇、村要加大土地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耕地保护意识。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消除耕地抛荒现象。认真解决因承包方或经营方主观原因弃耕抛荒,逐步解决因耕作条件改变导致的抛荒,依法解决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长期闲置和荒芜。三是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健全农业执法队伍,加强农业执法干部培训与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建设一支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农业执法队伍,全面提高农业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