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 School Library of Mount Huangsh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
发布日期:2022-4-2 作者:市委党校第65期县干班 江红娟 来源: 教务处
祁门是新安医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明清两代有史可考的御医就有21人,是名副其实的“御医之乡”。境内自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共有中药材品种275科913种,可以形成产量的70余种,素有“天然药库”之称,“祁术”曾获南洋国际土产博览会优质奖,“祁门黄精”为九华山“九制黄精”的最好原料之一。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祁门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产业,将中医药产业作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举全县之力、下非常之功,按照“建基地、育主体、强产业、重品牌”思路,中医药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增加。截止到2021年7月底,全县各类中药材种植面积达4万多亩,其中在地面积2万余亩(黄精12050亩 、白芨3552亩 )。全县今年上半年中药材产量121吨,同比增长5.2%;产值855万元,同比增长11.9%。
二是中医药产业发展不断推进。祁门县立足资源禀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种植各类中药材4万多亩,建成“十大皖药”(黄精)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稀缺中药材种子育苗基地。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强化院地、院企合作,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黄山峰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黄精酒,黄山仙寓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祁门多花黄精生片等衍生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三是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5项,胡氏骨伤科等名医世家延续至今、经久不衰。祁门蛇伤研究所自创建以来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7项、国家发明专利8项,服务范围辐射10余个省市;县中医院自建院以来,以中医为本,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骨伤、针灸等中医特色诊疗技术,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祁山镇卫生院打造皮肤专科名片,年门诊量占医院总门诊量77.3%。全县基本形成以县中医院、蛇伤所为骨干,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在治病、治疗、康复中的主导、协同作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中独特优势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存在问题
尽管全县在发展中医药产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中药材发展不足。中药材种植规模小、分布零散,市场议价能力弱,种植效益不高。道地药材知名度不高,祁门县“三祁”道地药材,虽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但没有地域性知名品牌带动,品牌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不长,局限于中药开发的繁种育苗、药材种植,具备加工能力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很少,仅处于对药材的简单清洗、烘干等初加工层次,上市产品完全依赖于外地企业和市场。比如祁门蛇伤研究所在蛇药研究方面成果丰富,但缺乏工业企业支撑,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产品优势。
中医药工作宣传不够。对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关注度不高。中医药文化氛围不够浓郁,特色不够突出,21位御医名医著作和故事没有得到重视挖掘,中医养生优势没有充分展现,中医饮食文化空白。
专业人才队伍薄弱。一是人才总量相对匮乏。目前,全县有注册中医类执业医师84人,只占全县执业医师的19.1%。二是专业技术人员紧缺,设岗招不到人。三是研究平台相对薄弱,传承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待加强,一些特色诊疗技术后继乏人。
发展要素保障不全。中医药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人员编制少,没有专业技术人才。中医药产业政策涉及多部门,整合资源,集中用力受限,如规模化种植中药材、产学研发展存在用地难。政策资金扶持投入不够,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未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基地、生产加工、品牌创建等没有专项资金扶持。
三、意见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健康知识的知晓率和关注度。提炼祁门县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将古代名医中医经典理论、经方、案例结合现代病例的实践生动而有效地传播给大众。
二要培育骨干企业,保护利用好中药材资源。培育骨干企业,深化对外合作,不断延伸产业链条。重视中药材栽培的生态环境,加强“三祁”(祁蛇、祁术、祁门黄精)等优质道地中药材保护区品牌塑造、培育和提升。鼓励企业持续扩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中药材种植规模,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参与种植,助力乡村振兴。
三要促进产业融合,增强中医药综合产值。提升祁门“御医故里”品牌影响力,突出康养特色,做好药旅结合文章,推出中医药特色食品、菜品等,推动“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与旅游、文化、研学等融合,稳步发展新业态,提高附加值,增强中医药产业竞争力。
四要强化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重视传承培养,完善人才招聘机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年轻中医药骨干人才,引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加大激励保障力度,摸清中医药类乡土人才底数,留住现有中医药专业人才,请回有意愿回乡的中医药人才。
五要完善政策扶持,发展壮大中医药产业。完善祁门县扶持中医药产业发展政策,增加经营主体、特色产业品牌的奖励;强化中医药产业生产基地、加工用地保障;争取国家储备林政策支持,争取扩大中医药医保报销范围;创新金融服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中药材品种范围,提高中药材种植抗风险能力;加快推进蛇伤所中药制剂室项目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