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y School Library of Mount Huangshan municipal Party committ
发布日期:2019-6-13 作者:汪琼 来源: 《黄山日报》2019-01-15
传统村落从小处讲,记录着一个或几个家族的兴衰;从大处讲,折射出整个民族的起伏跌宕,反映一定历史时空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发展状况,承载许多珍贵的历史记忆、地域文化信息。鉴此,传统村落在当下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折射的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持久与旺盛生命力之光。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传统村落则是具体实在的基石载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地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和传承地域文化,对丰富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2017年1月,中央下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当前我们完成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尤其强调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特色风貌管理,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做好传统民居、历史建筑等保护工作。国家登高一呼,地方积极响应。近年来,全国各地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成果多多,业绩喜人。然事物总是辩证的,最近读到一组数据,却又让人触目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城市化、城镇化导致“空心村”日益严重,部分存在的对新农村建设的曲解、过度商业开发加速传统村落衰落,现有法律、法规对传统村落保护存在不足,村民改善居住条件与传统村落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由此想到我们以传统村落而名扬天下的黄山市责任更大。
黄山市前身是徽州,是历史文化积淀特别厚重的地方。她既是经千年演变而来的典型时空代表,又彰显出浓郁的地域特色,从而赢得“文化生态空间”美誉。在此空间所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内容,今人称之为徽州学。徽州学既是古代徽州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典型文化。其以新安山水为依托,以徽州人缘为纽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则是散落在徽州绿水青山中的大量村落。这些村落不但蕴藏着丰富自然生态资源,且承载着徽州传统文化和氏族精神。
幸喜我们早有了良好的起步。据黄山市委党校39期中青班学员调研:自2012年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门启动国家层面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以来,我市把古村落作为保护传承地域文化重要内容,实施“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选择101个古村落和1065幢古民居进行保护利用。同时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各区县开展中国传统村落申报工作,共成功申报中国传统村落68个,成功列入中央财政支持的中国传统村落40个,争取资金1.2亿元,效果显著。
首先,要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以现有典型为引导,唤醒一批散落无名的老村庄,提高居民的自觉性和自豪感,人人关心,家家参与,村村行动,变“要我保”为“我要保”,形成保护老牌传统村落的大合唱。
其次,要增强基层干部的历史责任感,紧跟形势,认真学习,尤其要抢抓机遇,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主动适时向上级申报。同时,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整理资料档案,储备优势,以招商引资等办法,借外力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
再次,政府和责任部门本着对国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紧迫感,广开渠道,主动担当,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信息、技术、资金等多方位的支持,确保这项工作持久性向纵深推进。
责任编辑:汪琼